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謝謝大家的代禱,我們五個人去新加坡學習,出發前,李牧師和我生病了,病好了也回來了。感謝主,這期間看到那間教會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屬於神召會(三一基督徒中心),在靈恩的解釋上與我們教會有所不同,可是他們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以後有機會我會陸陸續續的跟大家分享。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愛與盼望”,到底盼望是什麼?為什麼在愛裡面就有盼望?如果你曾經看過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你就可以體會。他們兩人一起編織著未來的美夢,他們對前景充滿盼望,所以愛會帶來盼望。我們今天的經文,所有版本的翻譯都很相似,和合本翻譯為「凡是盼望」,現代中文修訂版則翻譯為「對一切有盼望」。大部分的英文版,不管是NKJ(New King James Version新欽定本)、NRS(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現代修訂標準版)、NAS(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現代美國標準版),都是翻譯為Love hopes all things.,我想這和愛是「凡是盼望」對應的很好,可是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現代國際版聖經)的翻譯是Love always hopes.,它就不是強調盼望的東西,而是說盼望是一種一直存在的狀態,我想翻譯為「對一切有盼望」是對應NIV的翻譯Love always hope。
Ⅰ、引言:從絕望之山鑿出盼望之石(Martin Luther King Jr. 1963. 08. 28.)
講到盼望,我們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美國馬丁路德金恩牧師 (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他發表了一篇影響美國相當大的演講,到現在大家還認為是全世界很偉大的演說,就是「I have a Dream.」。在1963年8月28日當天,有二十五萬個美國人,大部分是黑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在林肯紀念館的台階上,金恩牧師分享了這篇信息,他的題目是「我有一個夢」,其中有一段說到:「This is our hope, and 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ith.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在這裡面他說:「這是我們的盼望,這是我將帶回南方去的信心,根據這樣的信心,我們就能從絕望的山開鑿出一個盼望的石頭。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他依據的是美國立國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他期待美國立國的精神可以落實,全世界的人類應該是平等的、應該是自由的、應該是相愛的、應該是和平的、應該是有同樣的機會,「我堅持相信這句話是對的,我們應該往那裡走」,只是這張支票跳票了,雖然經過林肯總統為了解放黑奴不惜發動南北戰爭,一直到金恩牧師的時候,黑人還是沒有得到他們該有的平等與自由,其實他要講的就是:「我相信這些還是對的,我還是存著盼望,有一天黑人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可以一起遊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嬉戲、一起歡笑。」去年十一月,美國政府終於破土開工,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公園裡,開始建設馬丁路德金恩的紀念館(MLK Memorial),很有意思,這個紀念館就位在傑佛遜紀念碑(Jefferson Monument)和林肯紀念館(Lincoln Memorial)當中的地帶,他們做了刻意的安排,它是位在一條河流旁邊的一個半圓形結構,後面是一座山,這座山被挖了一個洞,這個洞成為入口,挖出來的石塊被移出來,矗立在廣場上,這樣的場景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句話:「我們要從絕望的山當中開鑿出一塊盼望的石頭」,這成為它的主題Stone of Hope,當中還有一座Martin Luther King的雕像,他面向Jefferson Monument。已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募款、破土、動工,預計在2008年完成整個紀念館,它的前面是傑佛遜紀念碑(Jefferson Monument),後面則是林肯紀念館(Lincoln Memorial), 馬丁路德金恩的紀念館MLK (Martin Luther King ) Memoria則位於中間。 Jefferson是宣告(Declare)一個盼望,宣告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可是Lincoln為了這個目標,不惜發動內戰,要捍衛(Defend)這個宣告,可是一直到Martin Luther King的時候,他希望把這個夢想Redeem(贖回)落實,雖然林肯打仗了,雖然黑人解放了,可是實際上黑人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機會,所以Martin Luther King繼續堅持American dream and hope(美國夢想與希望 )。在絕望之山鑿出盼望之石,是金恩牧師留給我們珍貴而重要的遺產。
Ⅱ、凡事盼望
1、 希臘文:盼望έ λπίζώ (elpizo)
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這個「盼望」,這個字在希臘文叫作έ λπίζώ (elpizo)。
2、 英 文:
hopes all things (NKJ) (NRS) (NAS) always hopes (NIV) 英文有hopes all things和always hopes兩種不同的翻譯。
盼望使愛堅信到底,在彼此的愛受到強烈衝擊時,盼望讓愛不被放棄,亞伯拉罕讓我們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這個英文叫作Hope against hope,照常理是不可能的,因為亞伯拉罕已經一百歲了,他老婆撒拉也已經九十歲了,上帝應許他的後代要像海邊的沙那樣多,這怎麼可能呢,可是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亞伯拉罕對上帝應許的信心,讓他堅持這個盼望,讓他不放棄,後來他真的得到了他所相信的,也成為我們的信心之父,「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4:18~21)
Ⅶ、結論:慈父的愛 容許嘗試 等待醒悟 慈父的愛 遠遠看見 出來相勸
最後我要以路加福音(路15:11~32)浪子的父親做為結論,浪子的父親,是一個因為愛而對兩個孩子充滿著盼望的榜樣,他因為愛他的孩子,他對這個孩子的盼望,到一個程度,他可以容許他的孩子去做各種、包括錯誤的嘗試,To love enough to let go.,愛使他可以放手,讓所愛的孩子去嘗試,可以等孩子自己去學到功課、自己去醒悟,當這個孩子醒悟的時候,聖經形容這位父親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遠遠看見,讓我想到一個畫面,這個爸爸愛他的孩子,讓他去嘗試,讓他自己知道錯了,醒悟過來,可是這個爸爸不是就沒做事,他是每天早上起來,踮著腳尖、手放額頭上、引頸而盼,看孩子回來了沒有,所以這個爸爸做很多事,他有一個很積極的盼望,他讓這個孩子自己決定回來,雖然孩子在外面很頹廢,但是上帝還不放棄他,期待有一天他會回頭。同樣的,當這個老二回來的時候,這個父親還要處理老大的心結,因為老大一比較之下,很不高興、很不以為然,這個爸爸把老二盼回家,迎接他回家的時候,他還要出來勸老大,跟老大說:「唉呀,不要這樣啦,你弟弟回來就好,不要那麼生氣和計較嘛。」可是很特別的,聖經就停在那邊,所以我覺得這個爸爸對老大還是帶有盼望,他也是給老大同樣的機會說:「你自己決定要不要進來,跟家裡面的人一起快樂。」這整個故事,從盼望和愛的角度來講,在愛裡面是可以給對方機會;在愛裡面是可以給對方時間;在愛裡面是可以等對方改變;在愛裡面可以給對方一個勸告。總而言之,不管是慈父的等待浪子省悟或是對老大的相勸,都代表著愛裡面的盼望,因為愛而盼望。我想這也是上帝對我們的愛和盼望,祂是不放棄的上帝、是盼望的上帝,祂不管我們有多放蕩、多計較,上帝總在那裡等待著我們。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