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010 -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和平快報 :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禱告系列(二十六):主禱文(十一) 救阮脫惡 (Deliver Us From Evil )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 上午10:22

禱告系列(二十六)主禱文11:[][] ( 蔡茂堂 牧師 )


禱告系列(二十六):主禱文(十一)
救阮脫惡 (Deliver Us From Evil )
經文:馬太福音第六章13b
時間: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主禱文裡向上帝祈求的,路加寫六項,馬太寫七項,希臘文的路加福音少了「救我們脫離兇惡」這句,但中文聖經把它加上去。梁望惠傳道提過這是版本的問題。路加認為,「不叫我們遇見試探」與「不陷入惡」是相同的意思;但馬太認為多一項比較安全,萬一我們掉進試探,也求主救拔我們脫離罪惡。

、引言:惡的本質The Essence of Evil
    關於「兇惡」如何解釋也有爭議,有人說是惡者,有人說是兇惡。今天的經文提到惡,惡跟罪有何關係?惡都是罪嗎?或者不是?講到惡,我們通常會聯想到邪惡或魔鬼,並且對象總是指向別人。這問題在教會歷史、哲學、神學上一直都是爭辯的議題。一位全能、全善的上帝,如果是他創造一切,為什麼世界會有惡產生呢?惡是怎麼來的?這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答案,有人用一個小學生與教授對話的方式來討論這個問題─「惡的本質是什麼?」
教授說:「I'll prove to you.
(我可以證明給你們看)
If God exists, then he is evil.
(如果上帝存在,他就是邪惡的。)
Did God create everything that exists?
(上帝是否創造一切的存在呢?)
If God created everything,
(上帝如果創造一切,)
then he created evil,
(他就創造了邪惡,)
which means God is evil.
(所以上帝是邪惡的。)」
學生說:「Excuse me, Professor,
(對不起,教授,)
Does cold exist?(寒冷存在嗎?)」
教授說:「What kind of question is this?(這是什麼問題?)
Of course it exists.
(寒冷當然存在。)
Have you never been cold?
(你難道從來沒有冷過嗎?)」
學生說:「In fact, sir, cold does not exist.(事實上,先生,寒冷並不存在。)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hysics,(根據物理學定律,)
what we consider cold,
(我們所認為的寒冷,)
is in reality the absence of heat.(實際上是沒有熱度的情況。)」
學生說:「Professor, does darkness exist?(教授,黑暗存在嗎?)」
教授說:「Of course, it does.
(黑暗當然存在。)

學生說:「You are wrong, sir.
(先生,你錯了。)
Darkness does not exist, either.(黑暗也不存在。)
Darkness is in reality the absence of light.
(事實上,黑暗是沒有亮光的情況。)
Light we can study, but not darkness.(亮光我們可以研究,黑暗就無法研究。)
Evil does not exist.
(邪惡並不存在。)
It is just like darkness and cold.(邪惡只是像黑暗與寒冷一樣。)
God did not create evil.
(上帝並沒有創造邪惡。)
Evil is the result of what happens,(邪惡是一種會發生的情況,)
when man does not have God's love present in his heart.
(當一個人沒有上帝的愛存在他的心裡。)」

此影片對話的後段還提到這個發問的小朋友是愛因斯坦,在網路上造成很多的討論。有人追蹤發現,這部短片是2004年出現在網路上,而發問者是愛因斯坦的部分到2007年才出現,所以有人認為這段對話跟愛因斯坦無關。但這問題本身很有意思,就是到底惡的存在是怎樣的本質?上帝若創造萬物,那上帝就是惡的,因為惡也是他造的,而惡是不好的。但惡不見得不好,惡的問題其實是比罪更複雜。
我舉幾個例子。我們接近火時,皮膚會感到熱,當火熄滅時,我們就會感到冷,所以冷本身並不存在,冷只是因沒有熱量,我們把它叫作「寒冷」。同樣當一個人用手電筒照射時,眼睛就看見光,所以光是存在的,但當手電筒關掉時,我們會說變暗了,暗是因沒有光,我們把它叫作「黑暗」,我們沒有辦法研究黑暗,卻可以研究光。當喇叭有聲響,耳朵就聽得到聲音,若喇叭沒有聲響時,我們說這裡很「安靜」,實際上安靜只是沒有聲音而已。所以寒冷、黑暗、安靜本身是不存在的,它是在沒有熱量、光線、聲音時,我們用來描述它的一個詞。那什麼叫作「惡」呢?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上帝的愛時,看起來就很可愛,我們稱它「良善」;當一個人心中上帝的愛不見時,看起來就很可怕,我們把它叫作「邪惡」。所以「惡」本身並不存在,它只是良善消失時的結果,所以惡不需要上帝創造它,上帝創造的都是好的。這是一個哲學上的辯解。

、罪與惡(Sin and Evil
1.          罪:偏差(Deviationάμαρτίαhamartia
a.            過犯(Trespassπαράπτωμαparaptoma
b.          虧欠(Debtόφείλημαopheilema
罪與惡有什麼關係呢?剛才講過,惡不一定是罪,我們常說「罪惡、罪惡」,但罪是罪、惡是惡,兩者是不同的。曾經提過「罪」就是箭沒有射中靶心(bull's eye),當你射中靶心時就得滿分,沒有射中就是偏差,射太遠或太近都是罪,路加福音用άμαρτίαhamartia)這個字,「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11:4a)罪其實就是偏差(deviation),「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偏差有兩種,一種是射太遠,是超過(over),我們叫作過犯(Sin of Commission),做了不該做的。另一種是射太近,是不及(under),我們叫作虧欠(Sin of Omission),不做該做的。超過或不及都沒有射中紅心,所以罪有兩種,就是「過」和「不及」,也就是矢不中的。

第一種罪是「過犯」παράπτωμαparaptoma),是指超過一條界線,「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律法就是一條界線,你不可以超過,超過就犯罪,「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壹3:4)。第二種罪是該做的沒有做,也就是「虧欠」,馬太福音用「債(debt)」這個字,其希臘文是όφείλημαopheilema),「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 opheilema就是該做的沒有做,或做得不夠,「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
一般來講,我們會比較同意,不該做的去做是犯錯,可是該做的沒去做,怎麼能說我犯錯呢?但耶穌認為後者比較重要,因為我們常會忽略。這個禮拜我去參加臨床醫學倫理的討論會,有一個問題到今天為止,在醫師的心中還是有困擾,就是做了(作為)會有問題,不做(不作為)不會有問題,我想每個人也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例如當你的親人中風不醒人事、呼吸有困難時,醫生會問家屬要不要插管?若決定插管,呼吸器裝上去,使其暫時維持生命,過了一年、兩年,他也沒有醒過來,變成植物人。過了十幾年,家屬會問該怎麼辦?因為他不像一個人,他的確活著,是靠呼吸器在活。這時就有「要不要拔管?」的問題來了,因為已經知道他的腦不可能恢復了。這時若還一直維持他的生命是對或不對?問題就在這,當到了決定要不要拔管時,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一個醫師願意做這個決定,因為拔管會覺得是殺了病人,這叫作「作為」。起初他不會呼吸、決定要不要插管比較沒有困難,因為如果不插管,我只是沒有做什麼,是他自己不能呼吸而死,這是「不作為」。可是現在管子留在那邊,我把它拔掉,感覺是我殺了他。其實在我們內心裡,包括醫師或每一個人,還是認為做了罪較重,不做就不是罪,這是我們的想法,但目前醫學倫理認為這兩種決定是一樣的。

可是耶穌認為,由於我們會忽略該做卻不去做的,所以將來審判時,他不會問你做了什麼錯事,而是會問你有沒有做該做的事,用這樣來斷定誰可以進天國,耶穌比較在意這點。「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太25:42-43)你沒有害我,你只是不救我,上帝比較在意這個不夠的部分。

2.            惡:不好(Badπονεροςponerosκακός kakos
a.            自然惡(Natural Evil)災病 disaster, disease
b.            道德惡(Moral Evil)罪惡 guilt,gang
接下來講惡。惡和罪不同,惡的範疇較大,罪的範疇較小,罪一定不對,惡不見得不對。惡(evil)就是不好(bad),是好(good)的相反,好就是快樂、高興、和諧等等,但當我們感到痛苦、挫折時,就會覺得不好,但不一定是罪。所以不好不一定不對,惡(evil)本身就是不好,不好不一定是罪。不好有兩種,一種是πονεροςponeros),另一種是κακόςkakos)。κακόςkakos)是在自然律裡面發生,讓人受苦,比如天災地震,照著自然律會使人受苦的我們都覺得不好,但它不是罪,因為不牽涉到罪的問題,這是「自然惡(Natural Evil)」。πονεροςponeros)是人或撒旦決定做出不好的事,這是「道德惡(Moral Evil)」,道德惡則是罪。所以世界上的惡有兩種,細菌跑進體內,在身體上發生的就是疾病(disease),疾病是一個自然惡,但它不是罪。「你所知道埃及各樣的惡疾,他不加在你身上……」(申7:15)大水、颱風、地震這些災難(disaster)我們覺得不好,但這和罪沒有關係,因為是自然律在運行,使我們受到傷害,是外界自然的惡,是一種患難,「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賜福與這兩個童子……」(創48:16

另一種惡是在我們的內心裡,也是主禱文中的要點,不要叫我們陷入罪惡,這是我們裡面惡心(guilt)的問題,「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太15:19)這種就是罪。另一種是集體的惡(Social Evil),即惡群(gang),像希特勒時期的大肆屠殺,「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路11:29)這些都與人有關,也都是罪。


、陷入罪惡(Falling Into Evil
曾經解釋過主禱文中「不叫我們遇見試探」這句經文,其實不是「不叫我們遇見試探」,而是「不叫我們陷入罪惡」,因為魔鬼試探的目的就是要我們陷入惡中。陷入罪惡這個字,中文翻譯是「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太6:13a),表示這個字有不同的解釋,到底哪一個翻譯才對?「惡」的希臘文是τού πονηρούtou poneirou),它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陽性的,所有格的主格是屬於哪一種,解釋也會跟著有所不同。若它的主格是陽性的,就叫作ο‛ πονερόςho poneros);若主格是中性的,就叫作τό πονερόνto poneron),中文沒有這樣的問題,拉丁語系則有陽性、中性、陰性的區別。當主格是陽性時,就翻譯成惡者,若主格是中性時,就翻譯成惡行,所以「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這兩種翻譯我想都可以。然而在聖經的解釋上還未有共識的答案,因為主禱文中耶穌用τού πονηρούtou poneirou)這個字,由於不知道主格是陽性或中性,所以中文兩種解釋都可以。但是大部分的學者傾向支持「惡者」的解釋,就是撒旦的意思,也是希臘東正教教父們所強調的,因為它有定冠詞。但西方拉丁教父強調的則是惡行,是救我們脫離惡行為,而不是脫離惡鬼、惡人。經文「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太13:19)用的就是陽性主格。經文「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7:23)用的就是中性主格。總括來講,兩者應該是相關的,因為撒旦引誘我們才會去作惡,求耶穌幫助、保守我們不要被撒旦引誘,萬一被引誘時,保護我們不要繼續陷下去而做出惡行,所以我想中文兩種解釋都可以,但有些學者則認為一定是單一解釋。


所有格(惡)
陽性主格(惡者)
中性主格(惡行)
τού πονηρού
tou poneirou
ο‛ πονερός
ho poneros
τό πονερόν
to poneron


1.    撒旦的誘惑(Allurement
為何我們會被撒旦引誘?因為撒旦會裝可愛,會誇讚你很行、很了不起,結果你開始驕傲,然後牠就開始引誘你。蛇就是這樣引誘夏娃的,「……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一樣。」(林後11:3b)「夏娃,妳很棒,我想請教你喔,上帝可是真的跟你們說如何云云。」撒旦先用一種很無辜的態度要跟你請教,你若覺得那沒什麼,就會跟牠搭上線,結果就逐漸被牠引誘。

2.    撒旦的控告(Allegation
等你上鉤後,牠的可愛馬上就變了臉色,並且開始控告你,耍狠樣,指責你好爛,說你起不了,你就愈發感到自慚形穢而絕望,認為上帝一定不要你了。撒旦第一步若不成功,就會使用B計畫,從引誘到控告,「……那在我們上帝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已經被摔下去了。」(啟12:10b)最後目的是要你離開上帝,要是你絕望而犯罪,那牠就成功了。所以撒旦是引誘者,又是控告者。這兩種伎倆都會讓我們陷入罪惡,一種是讓我們跌倒、陷入,一種是讓我們脫離不了,就會絕望,自暴自棄,這是撒旦使用的策略。

3.    環境的壓力(Influence
除了撒旦以外,我們的環境也會引誘我們行惡,環境的影響是社會壓力(Social Pressure)。大部分青少年開始抽煙或吸毒,都是因為同儕朋友的關係,沒有一個孩子是自己想去吸毒的,都是因被朋友譏刺、迫誘才去吸第一口,這是外患,若你沒有辦法抗壓,就會屈從,最後就隨波逐流。「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a)中文聖經翻譯得較客氣,原文意思其實是不要讓世界壓制成它的型,應該翻譯作Don't be conformed(不要被壓入世界的模式),不只是不去學習世界的樣子就好,而是世界有它巨大的力量,一直要把你扭成它的型,你要不斷得抵抗它,否則就會被它所壓塑。

4.    情慾的放縱(Indulgence 
就算你能抵抗世界的力量,你內心的慾望又是另外一種誘因。慾望也會讓我們作惡,造成情慾上的放縱,它會使你產生衝動,這是內憂。魔鬼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引誘,另一是控告。除了魔鬼以外,還有兩個世界的影響,一是外在的壓力,一是內心的衝動,都會讓你做不該做的事,之後就會失控,最後就如燎原野火,「……將我們上帝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猶1:4b

5.    被惡所同化(Assimilation
另外一種惡是,本來你是好好的,但因別人對你不善,讓你很生氣,就想「既然你可以這樣對我,我也要以牙還牙」。不知不覺中,你也和對方一樣了。夫妻吵架常常就是這樣,你罵我回,沒完沒了,認為因你罵在先,所以我回沒有錯,覺得自己做得理直氣壯,其實是「被惡同化」。聖經從舊約到新約都說不要這樣,「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他必拯救你。」(箴20:22)因為以惡報惡,你本身也就跟著成為惡。「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太5:38-39a)「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彼前3:9)被人罵時,情緒很容易被挑起,會不想要白白被罵,於是就回罵,不知不覺就被對方同化了。所以日後家裡面吵架時,不管對方罵你多久,你不要回罵,不然你就跟對方一樣,因為罵人沒好話。

、救阮脫惡(Deliver Us From Evil
1.    惡魔(Evil Devil
2.    惡世(Evil World
3.    惡慾(Evil Desire
惡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屬世的,一個是屬情慾的,一個是屬魔鬼的,「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雅3:15)上一篇信息的結論提到,惡的魔鬼叫作惡魔(Evil Devil),牠會用網羅來擄掠我們,我們要留意牠的詭計,「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牠的網羅。」(提後2:26)邪惡的世界(Evil World)則會影響、污染我們,所以我們要竭力認識耶穌基督,才能夠脫離這世界邪惡的影響,「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彼後2:20a)而我們內心裡也有作惡的慾望,情慾會造成敗壞,我們若愈來愈有主耶穌基督的性情,就能夠脫離這樣的敗壞,「……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後1:4b)所以我們要在惡魔、惡世、惡慾這三個對象上留意,不然就會陷入惡中。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事實上關於道德惡和自然惡的關連是很複雜的,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容易。在道德惡出現時,上帝為了要教導我們,常常用自然惡來管教我們,你若是學到教訓、悔改後,你的道德惡會因遭遇自然惡而變好,這是管教的目的。

1.    亞當夏娃陷入惡 
本來上帝創造伊甸園時,一切都很美好,園中有一棵分別善惡樹。上帝特別交代亞當夏娃這顆樹上的果子絕對不能吃,因為吃了會死。但由於這棵樹上的果子長得好看又可愛,當果子長出來後,蛇(撒旦)看見機會來了,就跟夏娃說這棵樹上長了美麗的果實。夏娃一看,愈看愈好看、愈聞愈想吃,撒但對她說:「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創3:5)所以人的墮落是為了想知道善惡,上帝已說過那棵樹叫作分別善惡樹,夏娃知道吃了那棵樹上的果子會死,是不好的,不用吃也知道。但是蛇跟她說,妳要是真的吃了才知道會不會死,也就是說,你原是知道惡的,但一定要進入惡中才知道惡嗎?結果夏娃和亞當被蛇騙了,真的陷入惡中。「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意思是,上帝說的不算,要自己作的決定才算,於是我們就不依靠上帝,而是依靠自己作最終的實驗者和判斷者,這是亞當夏娃墮落最主要的理由。

2.    上帝用災病管教 
以色列人都是亞當的後裔,也會做出同樣的事。因為摩西做了上帝沒有說的事情,(民20:8-12)上帝對他說:「你在曠野擊打磐石的事上沒有尊我為聖,所以你沒有辦法進迦南地。」由於摩西沒能進入迦南地,所以他在約旦河東的摩押平原特別跟以色列人交代,要他們注意進入迦南地之後,若是作惡,上帝會用各樣的自然惡來管教你們的道德惡,那時你們要趕快悔改,因為還有機會。「你若不謹守遵行,耶和華就必將奇災,就是至大至長的災,至重至久的病,加在你和你後裔的身上。」(申28:59)摩西這句話就把自然惡和道德惡講得很清楚。天災和疾病是自然惡,是不好的事情,但為了讓我們變好,上帝能夠用這些我們認為不好的事情。因為我們的道德已經變壞,所以上帝用自然惡來讓我們悔改、學習,教導我們不再犯罪。

3.    管教的惡帶來善
管教的過程我們認為不好,但上帝的目的是好的,希伯來書說:「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11)目的是道德的善,但所經歷的可能是自然的惡。

4.    約伯遭惡是奧秘
既然上帝是這樣說,有人就認為,你若是遇到天災疾病,那是因為你的道德有問題,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並非所有遇到天災疾病的人都是因為他們的道德不好,所以上帝特別把約伯記放在聖經中,為了告訴我們事情不盡然是這樣。

在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上帝本來給他很大的祝福,約伯擁有很多的產業,但突然間他遇到很多很大的災禍,是我們無法全部理解的。一日,天上降下火來,將他的群羊和僕人都燒滅了,這是天災;迦勒底人分作三隊忽然闖來,把駱駝擄去,並殺了他的僕人,這是人禍。自然惡和迦勒底人的道德惡,約伯都遇見了。他還有一間後山的小別墅,他的子女常常去那邊吃飯喝酒歡樂,也沒做什麼惡事,突然龍捲風來襲使得房屋倒塌,十個子女都身亡,這是天災;最後他所有的都失去了,只剩下自己,上帝又讓他全身長毒瘡,又髒又臭又難受,他的妻子也說負面的話咒罵他,這是人禍。

在他最可憐時,上帝讓他三個最好的朋友來探望安慰他,但他們認為是約伯犯了罪受到上帝的管教,不然怎會接連兩回的天災人禍都臨到約伯?三個人輪流勸約伯悔改,但約伯則堅持自己沒有犯罪。他的三個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講不過他,之後還來一個遲到的布西人以利戶,也是勸約伯悔改,但約伯仍舊不改初衷。最後上帝出現,同意約伯沒有錯,遇到天災人禍不一定是你有問題。上帝反問約伯一些無法回答的問題,約伯因此明白,惡的事情超過我所能理解的複雜,苦難是一個奧秘。他的結論是:「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所以約伯記並沒有給苦難一個解答。當一個人遇到天災人禍,佛教認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基督教沒有這樣的講法,不是惡沒有惡報,惡是有惡報,但惡報不一定惡。遇到天災人禍,有很多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但我們可以求問上帝為何會如此,而約伯記告訴我們,人生遇到的自然惡,不一定就是道德惡所造成的,有很多是我們無法明白的。

5.    疾病不必然犯罪 
耶穌的時代,他的學生也是這樣的觀念。「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9:2-3)很多人都認為遇到壞事一定是你有問題,這樣的觀念是根深柢固的。家中若生了一個先天殘障的孩子,夫妻可能都會怪罪對方,是不是你家積德有問題?背後的意思是歸咎於你的道德不好,今日才會生出這樣的孩子。約伯說是奧秘,但耶穌說得更多: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多幫助他,為要顯出上帝的作為,上帝的作為是愛心的作為,就是減輕對方的痛苦。所以當你遇見別人有苦難的遭遇時,不要討論誰不對,而是自問我能夠做什麼,來減輕對方的痛苦。上帝的作為就是把他的問題處理好,解決他的自然惡,所以自然惡不是只能忍受而已。照佛教的說法是要忍受,因為前世有罪,需要在今世承受,這樣才能打平,不然下輩子還要繼續償還。但基督教不這麼想,而認為自然惡是一個奧秘,如果我們遇見了並可以幫忙時,就應該減輕對方的痛苦,而非問是誰的錯。

6.    求上帝減輕苦難 
所以當我們遇見惡事時,可以跟上帝禱告,不管那是哪種惡(天災或人禍),因為我們禱告,上帝會讓那樣的痛苦減少。「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只是為選民,那日子必減少了。」(太24:22

7.    幫別人減輕苦難 
遇到別人有苦難時,你若能夠,就儘量的幫助對方減輕惡所帶來的痛苦,這也是耶穌基督在最後審判時判別的方式,「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沒有問對方為何飢餓、為何口渴、為何沒地方住、為何沒衣服穿等等,而是滿足對方的需要,所以自然惡是我們要努力減輕的。背後的原因不論是奧秘或犯罪,是他與上帝的關係,我們沒有責任去討論或怪罪,因為內中有奧秘的部分是我們不知道的,但我們的責任是去盡力減輕對方的苦難,這才是耶穌基督要我們做的。

、結論:穿神所賜全副軍裝抵擋惡者一切火箭
    自然惡與道德惡之間有很複雜的關係(如下圖)。外在部分有上帝、撒旦和世界,自我的部分有災病、罪惡、情慾,同樣的,鄰舍也會有這三方面問題。罪惡就是道德惡,災病就是自然惡。再來我們要討論惡在上帝、撒旦、世界和我們之間的互動關係。















上帝允許撒旦統治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透過刺激來引起我們的情慾,造成人的放縱犯罪。聲色媒介大部分是這樣,因為我們有各種慾望,世界就提供各種刺激,你若抵抗不了就會去做壞事。世界也透過社會群體的影響力,來迫使你屈從,因為大家都隨著潮流風氣在走。

    此外上帝也允許撒旦試探人,因他要試煉我們(詳見上一篇信息),試煉與試探都是同一件事,對撒旦來說是要試探我們,希望我們垮掉,但上帝是希望我們經過試煉越發成熟。一旦我們犯了罪,上帝為了救我們,就施行管教,使我們遇見災病,好讓我們知道錯了。當上帝管教時,你就要趕快悔改,這樣事情就不會蔓延開來,試驗就結束了。但有時我們遇到災病並非是因為受到管教,像約伯的遭遇就是個奧秘,所以遇到災病不一定是你犯了罪,有時與罪無關,這時我們就要跟上帝祈求減輕痛苦。

    鄰舍有時犯罪作惡得罪你,讓你遇到痛苦災禍,也就是對方的道德惡變成你的自然惡,你就需要饒恕對方。鄰舍有時遇到災病,可能是個奧秘,你需要幫助他,不去討論是誰造成的,而是我能做什麼來減輕對方的痛苦。要是我得罪了鄰舍,若有機會應儘量與其和好。

所以看起來,自然惡和道德惡之間,因為上帝、撒旦、世界的關係,有很複雜的互動。我們要祈求上帝幫助我們,穿上他給我們的全副的軍裝,「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弗6:11-16)以抵擋撒旦透過世界的刺激、引誘、影響或試探,使我們能夠有一道防火牆的保護。萬一要是保護不成,真的陷入罪惡時,我們跟上帝承認自己犯了罪,求主赦免,寶血潔淨,「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因為耶穌名字的意思就是要把他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就是要回答我們「救我們脫離惡」的禱告。犯罪悔改,並與人、神和好,是解決道德惡的方式。災病的問題,我們跟上帝祈求,我若不對請你管教;我若無錯,求你減輕痛苦。要是鄰舍遇到災病時,我們就問上帝自己能做些什麼,使其減輕痛苦,而不是去討論他是否犯了罪,那是他要去面對的問題。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上帝,你讓我們有自由,而我們常常做出不好的選擇,陷入惡中,使得我們周圍的人受苦,主,你都知道。或許我們周圍的人做出不好的選擇,令我們受苦,使得我們遇到各樣的苦楚。求天父幫助我們,在苦難苦楚中,有些是我們需要學習你的管教,有些是我們需要學習依靠你,求你憐憫,減輕我們的痛苦。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幫助我們不用指責的態度,在那裡歸咎責任為何,我們乃是跟上帝求問說,我們有沒有什麼能力來減輕他們的痛苦。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
由 Blogger 於 7/24/2012 10:21:00 上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禱告系列 (二十五):主禱文 (十) Lord Prayer.10 免阮陷試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 下午1:52

禱告系列 (二十五):主禱文 (十)Lord Prayer.10
免阮陷試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經文:馬太福音第六章13a 節
時間:二0一0年十一月十四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I. 引言:試探民調
  和合版聖經主禱文中有一句「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往往我們會以為是祈求不要碰到試探,最好一生都不要遇到試探;但台語版聖經則譯為「勿得帶阮入佇試」,意思是不要讓我們「進入」試探。「遇到試探」跟「進入試探」其實是兩件事,因為不遇到試探,人就不能成長;但進入試探,卻是不好的事。
    上圖是福音團體「導航會」(Navigators)的記號,用航海人所使用指引方向的輪子,來代表一個人走在人生路上時的需要。中間是基督,向上代表禱告(prayer),要用禱告跟上帝連結;向下為聖經(The Word),是我們信仰的根基;向右是與信徒有美好的團契(fellowship);向左表示在人面前有榮耀上帝的見證(witnessing)。以基督做中心,並有這四個向度的扶持,才會過一個良好、健康的基督徒生活。
  導航會出版的《DJ門徒雜誌雙月刊》(Discipleship Journal),1992年時曾研究「試探」這個主題,以民調方式訪問許多基督徒,遇到的最大試探為何?第一:金錢;第二:驕傲;第三:自私;第四:偷懶;第五(有兩個):苦毒與色情;第七:嫉妒;第八:貪食;第九:欺騙。排名從金錢、驕傲一直到欺騙,表示依靠物質主義是最大的試探。其次,人怎樣容易陷入試探?第一:是跟上帝保持距離,有81%的人認為,如果跟上帝不親近,每天不靈修,跟上帝沒有良好關係就很容易掉到試探裡;第二:是太累,有57%的人認為身心疲累時容易發生突發狀況。再問,要如何才能勝過試探?84%的人認為首要就是迫切地禱告,從耶穌基督得到力量;76%認為要逃避試探的情境;66%認為熟悉上帝的話語,會幫助自己勝過試探;52%認為是責信關係,是指有一個好友會詢問你最近一兩週的生活狀況,為了要對他有交代,自己就會比較警惕。所以責信關係是很重要的,有個互相關心的人彼此提醒、鼓勵,比較不易掉入試探。試探是好還是不好?其實,試探有兩個面向。

II.兩面試驗(Two Facets of Tests)
1. 從經文中看試驗的兩面(伯1:11, 23:10;雅1:12;彼前1:6-7)
試探peirasmo,j (peirasmos)  tempt
試煉 doki,mion (dokimion)    trial
        約伯記中記載約伯是個富翁,不僅生活過得好,人又很正直,上帝很祝福他。聖經形容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上帝非常以約伯為傲,每次跟撒但交會時都會誇獎約伯,因而撒但說:「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伯1:11)但上帝對約伯有把握,允許撒旦試驗他。約伯後來也說:「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驗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23:10)由此可知,一個考驗包含兩個面向,若是受不了就會垮掉,被毀棄,另一面則是通過考驗,熬煉後變得更好。
        雅各書把試驗的兩個面向說得很清楚。「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雅1:12)。在希臘文中,試探跟試驗是不同的字:此句經文,中文翻譯為試探是對的,因希臘文是用peirasmo,j (peirasmos),英文是tempt;但試驗這兩字,我覺得翻譯得並不恰當,因為它的希臘文是doki,mion (dokimion),英文是trial,翻譯為試煉會更貼近原意。同一件事,因兩種不同的動機,造成兩個不同的角度。約伯所遭遇的是同一件事,但撒但跟上帝的動機卻相反。撒但的動機是希望他跌倒、失敗,這是試探;上帝的動機則是希望他成功,這是試煉。所以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煉」以後,會得到生命的冠冕。
       不僅雅各書這樣說,彼得前書也說:「如今,在百般的試煉(peirasmo,j)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doki,mion)就比那被火試驗(doki,mion)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前16-7)這裡的中文我覺得應譯成「在百般的試探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煉,就比那被火試煉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

2.試探與試煉──篩子(路22:31)與簸箕(太3:12)
        篩子與簸箕都是農夫用的器具,但目的卻不同。篩子有洞,收成後的東西放進去搖一搖,比較重的會向下掉,較輕的或空心的就留在上面,所以搖晃篩子的目的是為了要讓重的掉下去。但簸箕的底部是密實的,使用它時將簸箕上揚,當風一吹過,輕的、空的就被吹走,有料的、飽滿的子粒因為有重量,會留在簸箕裡,可以收集起來。篩子與簸箕雖然都是用竹子做的,但一個讓好的掉下去,一個讓好的不掉下去,用途都在分開好與壞、有與無,目的卻不同。耶穌受洗後撒但就來試探他,同樣的魔鬼也會來試探我們,耶穌說:「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所以試探的目的是讓人掉下去、陷下去。但試煉的目的則是把不好的移走、好的留下,試煉是用火去煉,「熬煉他們,如熬煉銀子,試煉他們,如試煉金子。」(亞13:9)聖經說撒但用篩子,要把好的給篩掉,但耶穌是用簸箕,把不好的吹走,把好的留在倉裡面,「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所以我們的禱告不應該是不要碰到試探,而是碰到試探後求上帝給我們恩典,把它變成試煉。當勝過試探時雜質就被煉淨;若被試探所引誘,則是失敗了。

III.免阮陷試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1.陷入(into)與遭遇(to)

eij (eis) epi (epi)
       英文的主禱文說: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介系詞使用into而不是to,以一個故事來解釋。耶穌釘十架後第三日清晨,有幾位婦女到墳墓去,結果卻發現耶穌不見了。有人跑回去跟彼得說:「糟糕!老師的屍體不見了,墳墓是空的!」彼得一聽就趕緊快跑往墳墓去……這段故事路加與約翰的描述不一樣。路加說:「彼得起來,跑墳墓前,低頭往裡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路2412)但約翰記載:「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墳墓裡,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約206)一個是記載「跑到」那裡而已,另一個是記載「進去」墳墓裡。「入」的介系詞原文是eij (eis),是英文的into;另一個「到」的介系詞原文是epi (epi),是英文的to。到的意思是碰到就好了,可是進入就不只是碰到,所以這兩個字的差異是很大的。

2.陷試探與遇試探
  根據原文來翻譯「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和合本意思像是最好我們不要碰到試探,但是台語聖經譯成「勿得帶阮入佇試」,意思是遇到試探在所難免,但求主保護我們,不要陷進去,陷進去就會在試探裡失敗。所以譯成「求主保護我,不要讓我陷入試探裡」,或許會更恰當。

IV.試探三步曲 (Three Stages of Temptation)
1.夏娃的試探:看見--喜愛--摘下吃給
        試探都是一步一步來的。首先讓你發現試探的存在,這來自五官或感官。夏娃受試探的第一步是眼睛,「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創3:6)夏娃如果是瞎子,什麼都看不到就不會知道哪裡有漂亮的水果,可是上帝賜給她雙眼,使她能看見,所以試探的第一步是感官(sense)。感官接觸到試探的東西後,接著是心中產生慾望(desire)。如果看到了卻沒有慾望,也沒事。但如果看見又想要,那就會有掙扎:這東西該不該拿?如果不該拿但是很想要,剛好旁邊又沒人,於是就拿了,這就是陷入試探了。所以「陷入」是第三步,是產生行動(action)。在這裡夏娃做了幾個動作:手摸、摘下、吃了、還給了亞當。第一步是知道試探的存在,第二步比較危險,是產生想要的念頭,第三步就陷入了,因為已經忘記這個不該拿。所以禱告不是請上帝讓我眼睛瞎掉,也不是請上帝讓我沒有慾望,應該是求上帝,讓我眼睛看得到,雖然有慾望,但讓我知道該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不會因為看到、想要,不顧是否該做就做了,以致陷入試探之中。

2.亞干的試探:看見à貪愛à拿去藏地
        不單是夏娃受試探,有個人名叫亞干,是約書亞帶去打仗的士兵,上帝講得很清楚,交代他們任何東西都不要碰、不要拿,把敵人殺光就好。亞干看到不太漂亮或是不貴的東西都沒有碰,但有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他覺得燒掉太可惜,所以便產生了貪念,將它藏起來,「我在所奪的財物中看見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現今藏在我帳篷內的地裡,銀子在衣服底下。」(書7:21)「藏」就代表他知道不該拿,因為如果該拿的就不用藏,可大大方方使用。所以他心裡面其實知道這樣做不對,可是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忍受不住,看見了、貪了、拿了、然後藏了,也就是「陷入」試探。看見是感官(客觀的發現),貪愛是慾望(主觀的想要),拿了還藏就是行動(陷入犯罪的動作)。

3.大衛的試探:看見à打聽à接來同房
        大衛王睡午覺起來發現一個沐浴中的婦人好漂亮,便起了貪念,「一日,太陽平西,大衛從床上起來,在王宮的平頂上遊行,看見一個婦人沐浴,容貌甚美,大衛就差人打聽那婦人是誰。有人說:他是以連的女兒,赫人烏利亞的妻拔示巴。大衛差人去,將婦人接來;那時他的月經才得潔淨。他來了,大衛與他同房,他就回家去了。」(撒下11:2-4)同樣的,「看見」就是感官,接著想要就「打聽」,是慾望,「接來同房」就是犯罪的行動,可以看出大衛也是順著這三個步驟而陷入試探。所以,不是祈禱讓我們什麼都看不到、聽不到。應當說:上帝啊!請讓我在碰到引誘、試探的時候,知道要如何靠主作出正確的決定,不隨自己的慾望做事。

V.試探三種類 (Three Kinds of Temptation)
1.約翰的警告:肉體情慾à眼目情慾à今生驕傲
        因為我們人活在世上有身體、心靈、還有我們的靈命,所以試探有三類。約翰警告我們:「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6)這裡提到三樣試探。第一,肉體的情慾是生理的試探,上帝把我們創造成「有需要」的人,兩個小時不吃東西,我們的胃就空了,會肚子餓,看到好吃的東西會想吃,這是食慾;正常的男女長大成熟以後,看見異性就會想要有性,故有「食色性也」之說。這都是生理的需求,也都會構成試探。不該碰、不該吃的,你碰了、吃了,就是陷入試探裡。
        第二,眼目的情慾,它比生理的情慾還要多一點,因為眼睛的慾望是很難滿足的,我把它稱之為心理的試探。台語有句話說:「嘴飽眼睛餓。」 你餓的時候,就算給你吃三碗公,你也會飽得吃不下,可是看見東西還是會想吃,眼睛想要的比肚子能裝的還要多。以前羅馬人想吃卻已吃不下時怎麼辦?他們就到外面把肚子裡的東西都吐出來,然後再繼續吃,為什麼?因為眼睛還想要再吃。可見生理的需求比較容易滿足,因為有限,可是心理的需要卻是更大的。
       第三個則是靈理的試探,人是有靈命的。加菲貓說過一句話:I’m not always right, but I’m never wrong. 他是有一點謙卑,可是他說他從來都沒有錯,這個就是驕傲,覺得自己了不起。約翰所說今生的驕傲就是靈命的試探,這驕傲破壞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所以我們有生理的試探、心理的試探還有靈理的試探。

2.夏娃的試探:好作食物à悅人眼目à使人智慧
        當夏娃受試探的時候,生理、心理還有靈理的試探三者都有。「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創3:6)好作食物是生理的試探,悅人眼目是心理的試探,使人有智慧則是靈理的試探,可以覺得自己一定不會錯,以為自己了不起。

3.耶穌的試探:石頭變食物à萬國給他看à跳下保護你
        當耶穌受洗以後,聖靈帶他到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也有三個。魔鬼跟他說「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去,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路4:3-13)石頭變成食物正是生理的試探,把萬國給他看是眼目的試探,也是一種心理的試探,而跳下去主會保護你,豈不是覺得自己可以操縱上帝、因為他會保護?這是一種以為自己可以操控上帝的一種驕傲,是靈理的試探。

VI.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試探常緊跟屬靈高峰後
  當我們碰到試探時,如何才能夠勝過試探?耶穌基督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首先要注意試探什麼時候來。參加過靈修會之後試探最容易來,靈命最高峰的時候,撒但對你最有興趣。當耶穌為人趕鬼,處靈命高峰時,卻引來法利賽人的爭論耶穌是靠鬼王趕鬼。當我準備這篇講道時,唸到一篇文章,提醒我這段經文(馬可福音 3:20-27)中,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 經文提到:「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裡,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耶穌說撒但好像一個壯士配戴整齊在家裡,把所搶來的都放在家裡,那些東西在他家裡都很平安、穩妥。意思是說,強盜搶回來的東西他不會再去碰它,因為已經放在家裡,他所要搶的是還沒有在他家裡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屬靈狀況不好,可能你是住在魔鬼家裡,也就不會碰到試探。
        如果你受洗到現在都沒有碰到試探,而你說感謝主,其實你要哭!因為你好像是住在魔鬼家裡,所以都沒有遇到試探。魔鬼都去找在耶穌家裡的人麻煩,想辦法把他們搶到自己的家裡,這好比已經釣上來的魚,你不會再去釣它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遇到試探,代表你還值得撒但找你麻煩。
        當你屬靈很好時,試探就要來臨,耶穌就是在受洗,聖靈降臨,上帝跟他說「你是我的愛子」(路3:22)之後,才受到試探。不要以為屬靈很不好時,才會受到試探,當你愈不想做什麼,魔鬼就對你愈沒有興趣,因為不值得試探,魔鬼的子彈也要花在刀口上。試探常在屬靈高峰後來到,保羅說:「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林後12:7)這刺是上帝許可的,當你覺得靈命有很大的成長時,就要小心。因為此時是最容易受到魔鬼的引誘。

2.試探發生在肉體軟弱時
   當你孤單、軟弱的時候,容易受到試探,「聖靈將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那些日子沒有吃什麼;日子滿了,他就餓了。」(路4:2)曠野就是孤單的地方。當你跟弟兄姐妹一起查經時,比較不會碰到試探,但你回家自己一個人上網的時候,比較容易會去看一些不應該看的,這時就特別要小心,因為旁邊沒有人做你的責信關係。所以孔子說:「君子慎乎獨。」獨就是單獨,有別人在旁的時候你不犯罪那沒什麼,自己一個人時能不犯罪,代表你的自制力夠。
        其次就是累的時候易受試探,耶穌在曠野裡獨自一人,累了。你是否有上班很累,下班回家小孩子一吵就馬上發火的情形?平常不會,可是因為很累所以就爆發。再來就是餓了,內分泌改變,腎上腺素發作,所以很容易激動,肚子餓的時候很容易發脾氣。所以孤單、疲憊、飢餓或是軟弱的時候,最容易入了試探,耶穌跟門徒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14:38)耶穌要他三個門徒陪他禱告,他們三個都很累,疲憊的時候就容易出狀況。如同開車,太累的時候容易出車禍。換句話說,把生活調整好,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也是一個保護自己,不要陷入試探的一種方法。

3.撒但也會引用上帝的話
        要注意的就是,撒但慣用的技倆是,牠會告訴你,聖經這樣說……撒但借用上帝的話說:「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路4:10-11)魔鬼將聖經背得很熟,當牠要試探你、引用聖經的話時,如果你對聖經不夠熟,要如何對付呢?魔鬼引用聖經是斷章取義,將「如果你專心愛上帝,上帝就會保護你」忽略不講,只單講一段,說:「你跳下去上帝會保護你」,這是應用錯誤,因處境不對。同樣的,「蛇對女人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創3:1)牠引用上帝的話,可是扭曲本意,上帝說除了那一棵不要吃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吃。撒但卻說都不可以吃,這就是把上帝的話誇大、扭曲。因此我們要小心,不要以為有人引用聖經講話,就是從上帝來的,因為撒但也會用聖經。

4.不依靠自己單信靠上帝
        耶穌受洗後,上帝說「你是我的兒子」,所以撒但說「不論你做什麼都可以,上帝給你這樣的能力,現在肚子餓了,理當可以把石頭變成麵包,解決餓的問題。」如果耶穌照著撒但意思做了,就變成沒有依靠上帝,而是依靠上帝給的能力。有一點聰明的人大都會如此,當碰到都不會的事情時,會說:「上帝啊,告訴我該怎麼做?」但如果懂的時候就不會禱告,會說「這個我知道,只要這樣做就可以解決」,依靠上帝給的能力而忘記依靠上帝,這是第一個試探的意義。
        耶穌在這裡這樣回答牠:「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路4:4)聰明是上帝給的,所以要感謝上帝,在使用聰明時,不要只是單單靠聰明,而不去倚靠上帝,「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5.不強奪權柄願謙卑侍奉
        魔鬼試探耶穌的第一招不管用,牠想「你不吃麵包沒關係,可是我有錢還有權,只要你跟我要,我都給你。」這裡所談的就是,我們到這世上來所求的是錢跟權嗎?還是要來服事上帝?甚至為了要得到錢跟權,可以跟魔鬼妥協?「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你的主,單要事奉他』。」(路4:6-8)教會中很多傳道人也陷入爭權的問題,最近我聽到有個教會裡,牧師跟長老們在討論到底誰的職權比較大,誰說話才算話。其實不管是牧師或是長老,在教會裡都是要事奉上帝、事奉教會的,有唸神學院就當牧師,沒唸神學院就當長老,大家一起配搭來事奉就對,如果爭論誰比較厲害或比較有權,就會產生問題。耶穌來世上的目的,不是為權柄、榮華,也不會為了這個跟撒但妥協。所以明白上帝若給你恩賜,是為了要你事奉而不是要爭權,就比較不會掉入第二個試探。「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6.不試探上帝肯順服受苦
        當前面兩招「麵包」跟「錢、權」都不管用,撒但使出第三招,他要直接跟上帝挑戰,把耶穌帶到聖殿最高的地方,對他說,現在很多人來這裡朝聖,你真的要做上帝的兒子、要救世界,就要大家願意跟從你。你何必喝那苦杯,被人釘在十字架上流血、死亡?你應該從聖殿頂跳下去,而不是被人綁到十字架上。「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牠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路4:9-12)耶穌為了完成做上帝兒子的使命在那裡掙扎,上帝要他上十字架,撒但說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你跳下去就了結。耶穌考慮許久說,我應該要順服上帝,而不是要上帝照我的方法,所以不要試探上帝。願意受苦、願意順服就可以勝過第三個試探。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抓的時候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53-54)耶穌到世上的目的就是上十架,完成拯救全人類的計畫,若不走這條受苦的路,人類就沒有出路。這既然是上帝要他走的路,就不能找一條簡單的路走,英文說easy way out,該走的路還是要願意走,順服是個很重要,且可以勝過試探的方法。

VII. 結論:信靠侍奉順服上帝勝過撒但世界情慾      
雅各書指出有三個東西是讓我們掉到試探裡的原因:第一是裝可愛的小鬼,第二是世界,第三是我們內心的慾望。「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雅3:15)魔鬼常常藉著世界上的各種東西來引誘我們,挑動我們內心的情慾,讓我們跌倒,我們需要很小心地面對。對於我們這些內心、生理需要的慾望,我們必須要完全信靠上帝。這個世界極盡所能的在吸引我們的眼目,我們要堅持事奉上帝而不是去爭權和錢。撒但往往告訴我們一條容易的路,但我們應該要順服上帝,願意走一條不容易,要犧牲的路,這樣就可以勝過試探。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留下一個美好的榜樣,也給我們可以勝過試探的力量,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榜樣,依靠基督復活的力量,就不會陷入試探。

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親愛的主,當你受洗、聖靈降臨、上帝跟你說你是他的愛子後,聖靈就催逼你到曠野去接受試探。在試探中你堅持依靠上帝,勝過撒但所給的任何建議,你既不濫用上帝給你的權柄來滿足你饑餓的問題,你也不被撒但迷惑而去搶錢和權,你也不願意走一條容易的道路。你願意順服上帝、事奉上帝、信靠上帝,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這一生碰到的不管是身體上、心理上,還是靈裡面的試探,讓我們能夠學習你的榜樣,依靠你的力量來勝過試探。讓所有來自魔鬼的試探,在我們依靠耶穌基督的情況下,轉成可以榮耀上帝的試煉,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禱告系列 (二十四):主禱文 (九) Lord Prayer.9 赦阮罪債 (Forgive Us Our Debt)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 上午8:58

禱告系列 (二十四):主禱文 (九)Lord Prayer.9
赦阮罪債 (Forgive Us Our Debt)
經文:馬太福音第六章12 節
時間:二0一0年十一月七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算是主禱文中很特別的一段,因為這段祈求帶有條件。它的前一句只是單純跟上帝祈求日常生活的供應,不需要條件。但「赦阮罪債」這個祈求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沒有免了別人的債,上帝就不必免我們的債,這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馬太福音中用債(debt)這個字來表示我們的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饒恕別人的罪,那上帝也不必饒恕我們的罪。

、引言:七十個七次
        有次耶穌基督和門徒們在談論饒恕的問題。彼得問,要饒恕人,幾次才夠?七次夠不夠?耶穌回答他:要饒恕七十個七次。七十個七次總共幾次?是四百九十次嗎?
有位姊妹婚後每次跟先生有衝突,她都默默地不說話,心裡想著要原諒他,卻每次都在月曆上做記號。某天她對先生說:「老公,前天是第四百八十七次,昨天是第四百八十八次,今天你又得罪我,是第四百八十九次了,所以你只剩下一次的機會。只要你再惹我生氣,而我再原諒你,我就盡了要饒恕七十個七次的義務,之後我要和你離婚。」其實這姊妹完全誤會耶穌的意思了!「七」代表完全的意思,耶穌說的七十個七次,實際上是「甭算了」的意思。因為真要這樣數算,將來在上帝面前可是想算也算不清呢!有句英文「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我很喜歡,翻成中文就是「人錯難免,神願赦免。」這是本篇信息的重點。
 
、罪債的意義(The Meaning of Debt
主禱文在馬太福音裡用「債」這個字,路加福音則很直接地用「罪」這個字:「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11:4)所以我把debt翻譯成「罪債」。
1. 罪惡(Deviationa`marti,ahamartia)偏差
在射箭或丟飛鏢時,通常會有個箭靶或標靶,也就是目標(target)。靶面中間有個紅心叫做牛眼(’bull’ eye),射中紅心就可以得分,沒射中則沒有分數。罪的意思就是:沒有射到紅心,矢不中的,也是我們說的「債」,在希臘文中叫作a`marti,ahamartia),就是偏了,用英文來說就是偏差(deviation)。偏差分成兩種,一種是射太高,叫做「超過」(over);另一種是射太低,叫做「不及」(under)。成語有句「過猶不及」,「過」和「不及」都是沒有射中。超過就是所謂的過犯(Sin of Commission),是「做不該做」;而不及的叫虧欠(Sin of Omission),是「該做不做」。可見我們有兩種錯誤,一是做了不該做的,二是該做的卻沒做。一般而言,對於「做不該做」的我們比較容易認錯,但對於「該做不做」,就不認為這是錯,以為只是少做一點而已。但是耶穌很在意這一點,所以在馬太福音中就用了「債」這個字。
2. 過犯(Trespasspara,ptwmaparaptoma)越界
    什麼是「過犯」?在美國常會看到一些警告標語,上面寫著「No Trespassing」,意思是圍籬內是私人土地,如果你沒獲得許可就不可進去。甚至有警告標語是這樣寫的:「NO TRESPASSING.VIOLATORS WILL BE SHOT. SURVIVORS WILL BE SHOT AGAIN.」即:閒人勿進。違者槍決!一槍未斃命者再補一槍!意思是若你跨越這條界線就是死路一條,超過界線就有代價。
    耶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其中「過犯」這個字在希臘文用的是para,ptwmaparaptoma,英文就是越界(Trespass)。這個界就是法律的規定,做了某些不可做的事情就要受什麼處罰。「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壹3:4)此處的違背應該就是越界,也就是說,超越了法律規定的範圍就是罪。
3. 欠債(Debtovfei,lhmaopheilema)虧欠
    什麼是「欠債」?不去做我們該做的,或是做得不夠,就是虧欠。此時並不是犯法,但是沒有做該做的事就是債。「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其中「債」這個字的希臘文opheilema,英文就是debt。「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耶穌很重視這個,他說將來審判的時候不是數算我們的過錯,而是數算我們哪些該做的事情沒有去做。耶穌沒有說你偷竊、撒謊……所以要下地獄,而是說:「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太25:42-43)最後審判的時候是根據這個,所以我們要留心,是不是忽略什麼該做的事情呢?

、赦阮罪債(Forgive Our Debt
1.      虧欠上帝榮耀 
韋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第一條:「人生首要目的是什麼?榮耀上帝並永遠以上帝為樂。」此處榮耀上帝的意思是:我們出門在外不會丟上帝的臉。當我們看見別人的小孩很有教養時,會敬佩他的父母親,因為他們把他教得很好。上帝按照他的形像造我們,是要我們能活出他的樣子來,不希望讓別人看見我們時卻說「哼!你老爸也沒什麼了不起嘛!」然而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到,「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讓別人一看見我們就如同看見上帝的美好,在這方面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虧欠。
2.      不會感謝恩典 
上帝平白地給我們許多賞賜,我們卻沒有向他說謝謝,沒有感恩的心。一般而言,好像非基督徒比較會表達感謝;基督徒可能平時領受太多恩典,反而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忘了要感恩。耶穌有次憐憫十個痲瘋病人,把他們醫好了,卻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轉頭回來跟耶穌道謝;其他九個作為上帝選民的猶太人卻都跑光了,耶穌感到很傷心。「……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路17:16-17)耶穌要求的不多,只要我們回頭跟他說聲謝謝,難道很困難嗎?有時候我們得了人家的恩典,卻沒有跟他道謝,這就是虧欠。雖沒有犯什麼錯,但是該做的卻沒做。
3.      拒聽上帝話語 
耶利米說:「你們燒香,得罪耶和華,沒有聽從他的話,沒有遵行他的律法、條例、法度,所以你們遭遇這災禍,正如今日一樣。」(耶44:23)上帝的話很明確,他說:如果你希望我饒恕你,你也同樣要饒恕別人。這句話在短短的主禱文之後立刻接著又講了六次饒恕,可見耶穌認為這有多重要!「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你們饒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2, 14-15
我在唸醫學院的時候,如果老師前一堂課講過的東西這堂課又再講一遍,我不認為是老師的記性不好,而是這段很重要,考試一定會考。做老師的都會有這傾向,這就是叮嚀。做媽媽的也是一樣,覺得重要的事情就會一再叮嚀。耶穌把饒恕重複了六遍,因為牽涉到我們將來在上帝面前能不能得到饒恕。

、赦人的債(Forgive Our Debtors
1.      原諒無心之傷害 
如果有人不小心傷害你,在這件事上你不能「饒恕」他。為什麼?因為不經意的傷害不是需要饒恕,而是需要「原諒」!原諒就是「有原因、可以諒解」。原諒和饒恕是兩個不同的字,情有可原的(excusable)和情願饒恕的(forgivable)完全是兩碼子事。需要原諒的就不需要饒恕;不可原諒的、故意的和傷人嚴重的,以及要原諒還真是找不到理由的,這時就需要饒恕。面對這種傷害,要饒恕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常常把這兩者搞混了。
當約瑟被人誣告而關在牢裡時,跟他一起的還有國王的膳長和酒政。他們兩人某天晚上都做了夢,醒來後覺得很害怕,就找約瑟解夢。約瑟說,天後酒政會被無罪開釋,但膳長將被判死刑,事情也真如此發生。約瑟拜託酒政在國王面前,幫他澄清他是被誣告的,沒想到酒政出獄後太高興,竟然忘記了。「酒政卻不記念約瑟,竟忘了他。」(創40:23)像這種事就不是需要饒恕,因為酒政不是故意,只是一時忘記了。就像我們被朋友拜託做某事,但卻忙到忘記了,朋友說:「這是人之常情,難免會這樣的」這就是原諒。約瑟也原諒了這個酒政,對他的事情沒有再提起。但後來當約瑟的父親死了,他的十個兄長來到約瑟前面跪著認錯的時候,約瑟就「饒恕」他們。因當初兄長們合謀要害死約瑟,還聯合起來欺騙他爸爸的這件事,是非常嚴重而且是有預謀的。
2.      饒恕故意的出賣 
故意的出賣,英文叫做trust betrayed。我們需要饒恕的人,常常是跟我們最親近的(如先生、太太、父母或子女),因為你很愛他們,相信他們,但是他們卻傷害了你。如果受了外人欺負,可能自己咬緊牙根忍過就算了。可是最親的人往往傷得最痛,痛到讓你覺得不可原諒,這時就需要饒恕。以外遇為例,結婚時在上帝面前發誓說這一生我最愛你,但是後來卻出現第三者,凡遭遇過這樣事情的就知道,這種痛不是說「算了」就可以過去的。面對親生哥哥們要將自己置之死地這種傷害,約瑟說:我不能取代上帝,你們的確是很壞,但是上帝卻用你們的壞讓我們全家不會餓死,所以我要感謝上帝。「你們要對約瑟這樣說:從前你哥哥們惡待你,求你饒恕他們的過犯和罪惡……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17a, 19-20
    值得一提的是,約瑟並沒有將哥哥們的惡行輕描淡寫地淡化掉,就是因為很壞,才需要饒恕。這不是原諒就可以的小事,而是不能原諒和找不到理由的大事,只能說:上帝啊!幫助我可以饒恕,因為那傷害太大了。
3.      免除窮人的借債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還有個意義在說欠錢(debt)的事情。欠債要不要還?當然要還。但是到最後仍是還不起的時候,上帝說:就算了吧!這叫做「免債」。所以有人這麼嘲笑基督徒:感謝上帝給我穿,感謝上帝給我用,感謝上帝讓我欠錢不用還。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在埃及做過奴隸,所以當有人極窮而欠了債還不起時,頂多要他還五十年利息,五十年期滿就要免他的債,給他機會重新來過,這叫做禧年(Jubilee)。「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利25:10)出賣自己作奴隸的就自由了,或是賣出土地的、買方要將土地歸還給他,讓他們可以為自己耕種田地,重新開始。所以以色列人每五十年就有一個盼望,可以重新來過,不需要一生或好幾個世代都背負著沉重的債務。
最近全世界有很多人在推行Jubilee這個運動。好比說非洲那些窮國家欠的債,付給這些富有國家的利息應該夠了,應該讓他們有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之前比較有名的是一位愛爾蘭的歌手名叫Bono,他到美國總統布希前面,呼籲美國應該要讓這些非洲國家免債。這也是饒恕的另一層意義。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      饒恕不是包庇 
有人說:我饒恕你,所以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耶穌沒有要我們這麼做,反而是要我們正視傷害才能饒恕,這是我要強調的重點。饒恕不是包庇(Forgive is not Condone)。包庇的意思是,你傷害我,但我不提這件事。要饒恕就要讓對方知道,像約瑟對著哥哥們指出他們以前的惡意。事情是需要面對的,這樣傷害者才有機會面對自己的錯。而不是當個濫好人說:好啦!我饒恕你,但根本不敢去面對事情。耶穌說,如果有人得罪你,要先面對,再談饒恕。「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太18:15
2.      饒恕並非免責 
   饒恕不是說「我饒恕你」之後,你就沒事了。「我饒恕你」只是說:我不因這件事怨恨你,但如果你觸犯了法律,該付的代價還是不能免。饒恕不是免罰,饒恕是我可以不記恨,饒恕是我的事情,但這跟社會規範或國家法律沒有關係。饒恕之後不是就可以不用付刑責,刑責仍然要付,這是上帝的原則。曾經有人槍襲教宗,教宗出院之後到監獄去探望他,對他說願意饒恕他。但是那個犯人還是得繼續坐牢,饒恕並不會取消該有的刑罰。有些人以為饒恕就是對方什麼責任都不必付了,這是錯誤的。大衛王犯了錯後,拿單來訓斥他說:你要別人的老婆,又殺人的老公,上帝要處罰你!「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只是你行這事,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撒下12:13-14)也就是說,大衛還是需要承擔後果(consequence),並沒有因為上帝的饒恕而取消罰責。
3.      饒恕不是任憑 
再進一步看,當我被人欺負了,我饒恕他並不代表下一次我還是照樣被他欺負。有的人以為饒恕就是毫不反抗,繼續讓對方欺負,沒有這種事!既然知道這是不對的事情,以後就要學聰明,能逃就逃、能躲就躲,不是傻傻地說:好!我饒恕你,然後繼續任人宰割。毫不反抗不是饒恕,只是沒種。有人打了耶穌一巴掌,耶穌沒有讓他再打,「耶穌說:我若說的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的是,你為什麼打我呢?」(約18:23)饒恕不是像蔴糬一樣,被搗了就凹下去,而是為了不再被欺負,有骨氣地指出不對的事。饒恕是不怨恨,但不怨恨不代表要像傻瓜一樣一直被欺負。
4.      饒恕不等認錯 
有人說,要等對方認錯之後才要饒恕。「他都沒有說對不起,我幹嘛要饒恕他?」如果你這麼想就很可憐了!因為饒恕是要幫助你把怨恨拿掉,你就不必過得這麼苦。可是如果非要等對方道歉,決定權就被對方掌握,對方不來道歉你就只能一直生悶氣,跟自己過不去。
有個門諾會的真實故事,被畫成一幅畫。馬丁路德跟加爾文從天主教改教以後,還有人認為他們所提倡的改革不夠,門諾會就是比較激進的改革派。馬丁路德對他們很反感,甚至想除掉他們。當時的人很難接受別人說自己不對,都認為自己是從聖靈得到啟示,反對自己意見的人就是異端,而異端在當時就是唯一死刑。但門諾會又是極端的和平主義者,也沒有武力,因此別人逼迫他們,他們就只能逃跑。其中一個成員被抓住關在監牢裡,要被判絞刑。這個人沒有坐以待斃,找到機會就從牆上的小洞鑽出去逃跑了,看守的人急急忙忙追了上去。追到了結冰的湖面,湖面撐不住裂了個洞,獄卒就掉進冰冷的湖水中。這個門諾會的成員想起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就回過頭去救那個獄卒一命。但是這麼做卻讓他又被抓住,最後還是被吊死了。這個故事一直在門諾會流傳著,認為耶穌說要愛敵人是要愛到這個程度的。他沒有等追他的人跟他道歉才救他,而對方還是認為自己沒有錯,硬是把他抓回去。
所以當我們要饒恕的時候,不要讓對方主宰你要不要饒恕。要等對方道歉才饒恕,等於是你放棄了自主權。「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路6:27)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但是仇敵還是仇敵,他沒有向你道歉,你能放過他嗎?
5.      饒恕不必復合 
我們最希望的是饒恕之後大家能和好,可是有時候沒辦法,因為對方根本不認錯。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快要死的時候,他饒恕那些人,但那些人還在底下要分他的衣服,圍觀的人還是照樣在嘲笑,雖然如此耶穌還是饒恕。「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路23:34)所以饒恕不一定會和好。有些人小時候被父母虐待,長大就很恨他的父母。後來到了教會願意饒恕他的父母,只是父母已經過世了,再也沒有機會跟父母和好。對一個死人能做什麼?他只能在心裡饒恕和釋放。
       
   以上指出饒恕不包含的部分:饒恕不是包庇過錯、不是免除刑責、不是任憑對方欺負,不必等對方的道歉,也不一定會帶來和好。那饒恕到底是什麼?

人生是饒恕的冒險(諾曼卡辛, 1912-1990)
"Life is an adventure in forgiveness" (Norman Cousins, 1912-1990)

饒恕是身體與靈魂的痊癒旅程
Forgiveness is a healing journey for both body and soul.

饒恕與釋放的自由
Forgiveness and the freedom of letting go.

饒恕是創意的行動,把我們從既往的囚犯改變成為與記憶和平相處的自由身
Forgiveness is a creative act that changes us from the prisoners of the past to liberated people at peace with our memories.

在既往之中是沒有將來的
There is no future in the past.

不饒恕讓你一直在掙扎中
Non-forgiveness keeps you in struggle.

饒恕並非遺忘,但是它接受一個應許,將來會比一直沉溺在既往傷害裡更豐盛
It is not forgetfulness, but it involves accepting the promise that the future can be more than dwelling on memories of past injury.

饒恕是“擺下”、放手
To forgive means to "give up", to let go.

願意饒恕會帶來平安和健康
Being willing to forgive can bring a sense of peace and well-being.

如果你一直沉溺在既往,你絕對無法活在當下並開創清新精彩的將來給你自己和所愛的人
You can never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reate a new and exciting future for yourself and your love partner if you always stay stuck in the past.

我們饒恕時,我們願意擺下怨恨、報復或纏絆
When we forgive, we are willing to give up resentment, revenge and obsession.

我們願意讓我們對自己與生命的信心恢復
We are willing to restore faith not only in ourselves, but in life itself.

饒恕不需要力量...只需要勇氣
It takes no strength to let go...only courage.

生命會隨我們饒恕的勇氣成正比的擴展或退縮
Life either expands or contract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your courage to forgive.

饒恕是最為重要的唯一過程,會帶來靈魂的安寧與生活的和諧
Forgive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process that brings peace to our soul and harmony to our life.

饒恕並非我們要去做的一件事,而是我們願意讓它從我們生命流過
Forgiveness is not something we have to do, but something we must allow to flow through us.

我們發現自己重獲自由,我們能夠將愛心向外分享給世界
We become aware that we are free and we can project that love outward into the world.

上帝的愛自然流動,溶化一切創傷苦毒與不平
The natural flow of divine love dissolving all hurt, all bitterness, all sense of injustice.

就讓上帝的恩典經由我們表達出饒恕來
Just allow the divine grace to express through us, to forgive through us.

饒恕是打開幸福的鑰匙,它將阻隔的錯覺消滅
Forgiveness is the key to your own happiness. It ends the illusion of separation.

饒恕是在個人危機處境下的一種愛
Forgiveness is a form of love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personal crisis.

饒恕的行動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將我們內心的毒素洗清
The act of forgiveness constitutes a mental bath, letting go of something that can only poison within.

饒恕幫助你與既往和平相處
Forgiveness helps you 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它產生讓你從現在開始創造全新將來的自由
It creates the freedom to create a new future beginning now!

改變將持續進行
Change is constant.

放手帶來很大的自由
There is tremendous freedom in letting go.

它將我們自己從生命的凌亂阻塞中釋放
It is liberation to free ourselves of things that clutter our lives.

就像枯枝被修剪乾淨或是蛇脫去舊皮一樣,我們需要把那些已無功能或不合適的東西放走,才有空間給那些清新、生動及目前需要的東西
Like pruning dead branches or like a snake shedding an old skin, we need to let go of the what no longer serves of what no longer fits, so that there is room for something new, alive and what is needed at this time in our lives.

當我們停止緊抓住任何東西時,就能擁有一切
When we stop holding on and clinging to anything, we realize we have everything.

我們不再背負必須抓住某些東西的責任重擔
We no longer need to feel burdened by the responsibility of having to hold onto something.

饒恕是記住我們心中有空間,一再而三重新開始
To forgive is to remember, that we have room in our hearts to begin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給你自己饒恕的禮物
Give yourself the gift of forgiveness.

饒恕與放手的自由
Forgiveness and The Freedom of Letting Go.

饒恕是記住我們比自己的錯誤更為豐盛
To forgive is really to remember that we are so much more than our mistakes.

向您致敬
Namaste

、結論:
        耶穌在馬太福音跟門徒講到饒恕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18:18當有人對你做惡意的行為、背叛或是出賣,讓你受傷的時候,你心中產生不能忘記他或不能放過他的怨恨和苦毒,這就變成一條鐵鍊,將你和對方綁在一起。受到這樣故意的傷害是一種捆綁;如果我們不願意讓對方走,也就等於我們不願意放自己走,因為這個恨把你和對方綁在一起。怨恨就是捆綁Hatred is Bondage,饒恕就是釋放Forgive is Release,讓對方可以重新來過,而我們也得自由。如果你覺得已經受了那個苦,為什麼還要繼續受苦呢?主禱文說:求你饒恕我,像我饒恕別人。但耶穌知道饒恕很困難,他說如果你們做不到,可以到我這裡來,兩三個人一起禱告,上帝會在你們當中幫助你,讓你做得到。所以我們可以跟上帝說:「上帝啊,求你幫助我,饒恕我無法饒恕的人。我做不到,因為這個傷害太痛,無法放手。求上帝饒恕我,因為我還不能饒恕他。耶穌求你幫助我,今天我還不能饒恕他,但幫助我明天、後天,能慢慢地學習該怎麼饒恕。」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啊,你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上,最難的就是要饒恕犯錯,我們可能得罪上帝或得罪人,也可能是我們周圍的人得罪上帝或得罪我們。雖然事有難免,但我們卻常在受傷的感覺中而無法得到自由,我們被捆綁,覺得委屈,想要報仇,主,這些你都知道。然而你在主禱文中教導我們說,求你饒恕我,像我饒恕別人。願這句禱告成為我們實在的經歷,讓我在你裡面領受新的恩典。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