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系列(十五):愛與自私 -- 蔡茂堂 牧師 -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和平快報 :
首頁
Homepage
和平教會首頁
講道集總覽
管理者登入
目錄 :
文字稿
禱告系列 (65)
小組系列 (30)
愛的系列 (24)
重建系列 (22)
建造系列 (21)
管家系列 (21)
聖經中的婦女 (18)
操練敬虔系列 (14)
啟示錄系列 (13)
大衛系列 (13)
莊信德 傳道 (12)
王榮義 牧師 (11)
講道集文字稿目錄 (11)
宣道系列 (9)
董倫賢牧師 (8)
過年系列 (8)
耶穌的比喻 (7)
聖誕系列 (7)
做主見證系列 (6)
復活節系列 (6)
母親節系列 (6)
商正宗牧師 (4)
林鴻信 牧師 (4)
MP3 下載 (1)
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Home
»
人際關係
,
愛
,
愛的系列
» 愛的系列(十五):愛與自私 -- 蔡茂堂 牧師
愛的系列(十五):愛與自私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1月12日 星期日 | 晚上7:53
寫作於2006.11.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圖片中是一隻自私貓,當牠要吃東西的時候,牠把脖子伸得很長,讓旁邊的那隻貓連吃的機會都沒有,為的是自己可以吃得很高興。「不求自己的益處」,照原文聖經,並沒有「益處」這兩個字,這是中文在翻譯的時候把它加上去的,這個加或不加就會引起一些解釋上的問題,今天我們的經文是「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什麼是益處呢?英文NAS新美國標準版,翻譯為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愛就不求它自己),後面就沒有「益處」兩個字,NRS新標準修訂譯本,則翻譯為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修訂版試著要把這個空缺的部分是什麼意思填進去――「不求自己的『什麼』」,它翻譯成:「不堅持自己的方法」,這與中譯本的「不求自己的益處」又有出入,是意志的問題,是要照我的方法,「愛就不堅持自己的方法」,這是修訂版的翻譯。中文和合本加上的“益處”或NRS的“its own way”都試圖要將原文表達的更清楚,結果反而限制了原文較寬廣的本意。
Ⅰ、引言:地獄與天堂
先講一個「地獄與天堂」的故事,什麼是地獄?什麼是天堂?一般來講,我們的觀念是這樣:天堂是有冷氣的地方,地獄是沒有冷氣的地方,那裡很熱;天堂是每天吃飯、跳舞、唱歌很快樂的地方,地獄是每天做工,還被鐵鍊綁起來,很可憐很辛苦的地方。這是一般我們印象中地獄與天堂的情景,是這樣子嗎?有一個人在夢中夢見耶穌,他向耶穌說:「主耶穌,天堂是這樣子嗎?我希望你帶我去看看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在哪裡?」耶穌說:「好啊,我帶你去看。」結果一看呢,他發現有兩個大房間,一間是地獄,另一間是天堂,可是兩個房間的擺設完全一樣,都是一間餐廳,大家都坐在那邊吃飯。在地獄裡面,上帝給他們預備了一鍋很好吃的火鍋,天堂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吃一樣的火鍋,上帝也給他們每一個人預備了一支湯匙,湯匙的柄是很長的,比他們的手還要長的湯匙,並且是黏在他們的手上,不能拔起來的,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支長湯匙。地獄裡面的人都只想到自己,該如何用長湯匙,把食物放到自己嘴巴吃,可是都吃不到,因為湯匙的柄實在太長了,所以吃的很辛苦,大家在那邊搶半天,每個人都氣得要命,互相罵來罵去,誰也不讓誰;天堂的人跟地獄的人卻不一樣,大家學會把東西放到對方的嘴巴裡面,這樣就很輕鬆了,我選一個長柄剛好距離的對方,舀一匙給他吃,別人也舀給我吃。同樣是吃火鍋,一邊是大家吃得很高興,另一邊是大家都沒得吃。所以地獄與天堂的不同,不在於那裡有沒有火,不在於那裡有沒有冷氣,上帝在地獄與天堂都預備了火鍋,可是唯一不同的是,一邊是學會了自私,另一邊是學會了照顧別人,這是地獄與天堂的不同。這很有意思,這與“關係神學”有關,有愛就有天堂,如果每一個人只顧自己,那就是地獄了。
Ⅱ、追求自我 (zhtew:zeteo)
1、 希臘文:ou zhtei ta eauthv 不追求自我
我們再把文字稍微分析一下,如果照希臘文「愛是不追求自我」的話,它的希臘文是(ou zhtei ta eauthv) ou zhtei ta eauthv,我們中文的意思直接翻譯起來就是「不追求自我」,很明顯的,和合本在翻譯的時候就加上「益處」兩個字,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曉得「不追求自我的『什麼』」,「益處」是另外加上去的,那就有可能會扭曲了原意。
2、 英 文: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 (NAS)
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NRS)
英文剛才我們看過了,NAS是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這句英文是比較忠於原文,它是原文字譯過來的,意思是「愛就不追求他自己」;修訂本NRS就是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把自我的「意志」加上去了,看起來好像更清楚,其實有可能更狹隘。
3、 中 文:不求自己的益處(和合本) 不自私(現中修)
中文的翻譯,我們的和合本是加上「益處」兩個字,英文修訂版NRS是加上「意志」,這個「益處」和「意志」都不是原來聖經有的,聖經只是說「不追求自我」,後面可以加很多東西的,可是他們加上去以後,意思就有一點被限制了。現在的中文修訂本,我覺得跟NAS一樣比較接近原文,就是「不自私」,這個自私可以指的方面就很多了,你是自私自己的什麼,等一下我們會講,不自私和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同,不自私比較廣,不求自己的利益比較窄,「益處」和「意志」,這兩個都可以包含在“不求自己”的裡面。
Ⅲ、哥林多的自私
1、 自己自由他人絆腳
為什麼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保羅特別要講這些,就是因為這個教會這方面的問題特別多,當我們看哥林多教會的自私時,我們同時也反省一下我們自己,在和平教會,我們有類似的表現嗎?香蕉吃完,香蕉皮要不要丟是我的自由,對不對?我要把它丟在哪裡是我的自由,但是如果我所丟的地方不對的話,別人會因為我的香蕉皮跌倒的時候,我就不使用隨便丟香蕉皮的自由。自己自由他人絆腳這是哥林多教會第一個自私。你若說:「那是我的事情啊,我買了香蕉吃,香蕉皮要怎麼丟隨我高興。」可是你丟的地方如果會造成別人踩到滑跤的時候,你就不用那個自由,你要丟在不讓別人踩到的地方,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我要怎樣就怎樣那是我的高興」,這是哥林多的第一個自私,聖經說:「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林前8:9)你們要小心,你的自由若是變成別人的絆腳石的時候,你就不要用這個自由。
2、 有的酒醉無的羞愧
上帝給我很多的恩典,讓我賺了很多錢,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這是你的高興,但是如果你吃的讓那沒有得吃的人加增痛苦,那你就不要在他面前吃,哥林多教會有這種情形――有的就酒醉,無的就羞愧。神給我們恩典,當我們享受恩典的時候,我們要考慮,我們的享受有沒有對別人帶來傷害,如果有的話,你就小心一點,不是不能享受,是不需要給別人羞愧、是不需要給別人傷害,這個也是一個愛的表現。他們那時候的愛餐(pot luck)是各自帶自己的餐食,「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林前11:21~22)我們主日中午也有愛餐,目前是由教會準備食物,所以大概沒有這種問題,大家都帶自己擁有的來愛餐時,就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因為神給我們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完全一樣,所以如果大家稍微小心一點,就不需要在這種場合之下,讓沒有的人覺得難過。
3、 分門別類排斥弱肢 (林前12:25)
這點是我們教會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分門別類。我們教會分了好多類,有社青、少契、青契、婦女會、成人團契、松年班、各個詩班等等,大大小小的加起來共有十五六個分門別類,再加上小組就更多。分門別類不是問題、不是不好,但是我們只顧自己團契的人,其他的人就不管了,把不在同一團契裡的人排除掉,這就是問題。圖片中的這個人很可憐,他被排除,他不被接受,「很抱歉,你不是我們這組的,請待在旁邊。」如果你說:「我什麼團契都沒有參加,沒有問題」,但是請你記得,禮拜天禮拜完的時候,你跟誰講話?我們在中午吃愛餐的時候,你是不是找與你熟悉的人「嘰嘰喳喳」講得很高興,然後今天第一次來的人就很可憐的站在那邊,你有沒有排擠他?「沒有啊」,但是你所做的就是這樣,你們談得很高興,他卻被忽略了,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卻帶來對別人的影響。教會為了這點,我們還特別請一位執事,找一群同工成立了新朋友招待組,因為弟兄姊妹不會主動招呼那些新來的朋友、不熟悉的人,新朋友招待組還在頭痛「該怎麼辦,每個禮拜新來的人那麼多,可是我們的會友還是習慣找自己熟悉的人講話,不會刻意的找一個不熟悉的人,跟他請安、跟他講話。」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可是你知道嗎?這會讓來到我們教會的人,感到有溫暖,覺得教會是接納我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這點應該是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
4、 造就自己造就教會
在教會裡面,我如何才能親近上帝?怎麼樣我才能進步?哥林多教會有的會說方言,就覺得自己跟神很親近,有的會說地區的方言,就是為了造就教會;有的要講道,有的要說方言,重點不在於要講什麼話,而是在於,是為了造就自己,還是造就教會,「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14:4)有時候我們在崇拜的方式上面,也常常發生這樣的爭執,就是我在那種方式裡面,我可以敬拜上帝的,我就堅持一定要這樣,不管別人怎麼樣,在這一點我們教會是有進步,可是並未能完全的接受不同崇拜的方法,我們是以分堂的隔離法來處理。在教會崇拜時用什麼樂器,也是個問題,有一些聲音我們聽到就無法敬拜,喜歡打鼓的一堂,不喜歡打鼓的一堂,我們並沒有堅持禮拜不可以打鼓,因為打鼓我會受不了,所以和平教會絕對不許打鼓。你知道我們這個鼓,是好久的時間才被允許放到台上的,以前只能放在一旁不能拿上台。我要講的是,你有沒有像新修訂本所寫的,「堅持自己的方式(Insist on its own way)」,「我沒有欺負別人啊,我只是堅持我自己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對我最好。」這是一種自私,哥林多教會有這樣的自私,我們教會是否也還有這樣的自私呢?
Ⅳ、生活中的自私
1、 貪得無厭
教會我們不談,我們來談一般日常生活中,有自私嗎?第一個自私就是錢賺越多越好。原諒我這樣講,如果你是老闆,如果你給員工越多,你自己就賺得越少,對不對?因為公司賺的錢就這麼多嘛,作為一個老闆,他要決定,所賺的錢多少是歸自己,多少是歸員工。如果你說我拿越多越好,當然你的員工就拿的越少,因為公司營收是一定的,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在一般生活當中,你的原則是不是「我能夠拿最多最好」?那樣的話,你會變成貪得無厭,這是一種自私,一定會影響到別人,不可能不影響別人的。在生意場上的托拉斯(Trust),我的公司想盡辦法把你打倒,然後全部的市場都是我的,這也是一種貪得無厭,有一些國家不得不立法,要限制這種托拉斯的行為,因為他們壟斷市場,想辦法把所有其他的企業都打死,剩下的我全都要賺,背後的動機就是自私,「這是自由競爭的世界,大家各憑本事嘛。」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有一個人叫作亞干(Achan),他就是自私,因為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攻進耶利哥城以後,什麼東西都不可拿,結果他拿了,害以色列戰輸,死了好多人,後來他們全家人都因為他被連累,以色列眾人用石頭打死他。這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結果不只自己受神審判,還連累全以色列人和自己的家人,「我在所奪的財物中看見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現今藏在我帳棚內的地裡,銀子在衣服底下。」(書7:21)我不過是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還有一些銀子,還有一條金鍊子,我只是拿去藏在我的帳棚地裡下,這個一點點的貪心,卻帶來別人很多的傷害。我記得我小時候在教會背過這句台語,叫作「亞干心貪鑽雞籠」,那是主日學的老師為了增加我們的印象所構思的句子。這是一個警告,如果我們貪,很可能會害到別人。
2、 好逸惡勞
圖片中的這個小姐有沒有自私?她不一起抬沙發也就算了,卻還坐沙發上面讓人抬著,並且指揮這指揮那的,有很多人在教會裡面是這樣子的,在日常生活上也是這樣的好逸物勞,勞務不平均,「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法利賽人一根指頭也不動。弟兄們,想想看在你們家裡下班以後,家裡面的事是叫作「家事」還是「媽事」?這個你們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一根指頭也不動,然後還會嫌東嫌西的好逸惡勞,這是需要大家一起做的家事,我們卻常常把「家事」改成「媽事」,所有家裡面的事都由媽媽做,爸爸就專門負責看電視,電視很重要對不對?一根指頭也不動。你說你有愛心卻只顧自己的利益,只顧自己的享受,這是自私,不是嗎?。
3、 奢華宴樂
上帝給我的,我就盡情享受,盡量的把它花掉,奢華宴樂,「別人貧窮是別人家的事,誰叫他們不會賺錢。」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財主,穿著漂亮的衣服,穿的吃的都是很高檔的,可是有一個討飯的人,名叫拉撒路,「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路16:19~20)你說台灣沒有拉撒路?現在是整個地球都是鄰居,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嗎?有的。非洲骨瘦如材的人群,這是我們現在的真實情況,全世界貧富不均,真的是很可怕。當你每一次快樂享受時,你要記得,你只要少享受一點,就可以多幫那些人一點,你有這個意願嗎?我們可以過的儉樸一點,上帝給我們有餘的部分,我們可以分給別人,若只求自己的享受,那就是自私。
4、 虛榮空名
要名聲,要所有的鎂光燈都照在自己了臉上,所有的麥克風都放在自己的面前,就是希望大家都注意你。聖經的掃羅王,他就有這個問題,他其實做錯了一件大事情,上帝要他殺盡一切亞瑪力人所有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把好的牲畜留下來,把不好的殺盡了,先知撒母耳就跑來跟他說:「掃羅,你有沒有做錯事情?」掃羅說:「沒有啊,我都殺盡啦。」撒母耳說:「我怎麼聞到有羊臊味?還聽到動物在叫?旁邊那些牛羊是什麼?」掃羅說:「沒有啦,那些牛羊是我要把最好的留下來獻給上帝用的。」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撒母耳說完後就要回去了,掃羅急忙說:「不行,你就這樣走了,那我的面子往哪裡掛?我們要去獻祭,你是祭司啊,你要陪我到那邊去,這樣我在老百姓面前才有面子,不然我怎麼獻祭呢?」撒母耳一定要走,結果掃羅王就扯住他外袍的袖子,袖子就被拉斷了。後來撒母耳說:「好,我跟你去。」掃羅王他不在意跟上帝的關係,他在意的是自己在百姓面前的面子如何。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子嗎?我們所做的事情在神面前對不對我們不太在意,我們在意的是我們在教會、在弟兄姊妹的面前,我們的面子怎麼樣,人家覺得我怎麼樣。掃羅王要撒母耳在百姓的面前抬舉他,同他一起去,「掃羅說:我有罪了,雖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長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擡舉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華─你的神。」(撒上15:30)
5、 一意孤行
這個是NRS翻譯的Insist on its own way,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一意孤行,聖經最有名的就是法老王。「法老心裡剛硬,不肯聽從摩西、亞倫,正如耶和華所說的。」(出7:13)摩西跟亞倫一再地跟他說:「你要讓我和我的百姓去到三天遠的地方,我們要在那邊敬拜上帝。」可是法老王堅持不要,一定要照他自己的意思做,絕不改變,聖經說:「心裡剛硬,不肯聽從。」在我們家裡有沒有這種情形,我的意見就是絕對,這點我再講一遍,都是因為誤解以弗所書第五章23節所說的,「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丈夫既然是頭,就要做決定,而這個決定就是絕對的決定,這就變成是一種自私,這種自私不是貪錢,不是貪享受,他也很認真,但是他貪的只有一個,就是我的意見是絕對的,別的人都不可以。
Ⅴ、化妝過的自私 (Enlightened Selfishness)
1、 投桃報李
也許我們會說:「前面那些我都沒有,我沒有貪得無厭、好逸惡勞、一意孤行----------。」可是有時候我們有一些私下的、比較善良的自私,它是被化妝過的,表面上看起來是愛別人,可是骨子裡是有一點自私的,這個不是罪,卻是值得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的,到底是動作的問題?還是動機的問題?你把一顆蘋果給對方吃,可是如果對方也同樣的回以一顆蘋果,這就變成是互相的禮尚往來。我們是不是有這種愛心,就是常常請人家吃飯,「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路14:12) 耶穌說,不久對方就回請你了,那這不就擺平了嗎?所以如果你愛別人、如果你幫助別人,你期待的是不久對方就會給你回饋的話,那這個背後就不是真正的愛心了,這算是社交禮數(Social),大家可以快快樂樂的互相報答,這個不是罪、這個不是不對,只是說這種投桃報李的心態不能把它歸類為愛心,因為是互相互惠的。
2、 長線大魚
如果說:「沒有啊,我並不期待對方回報我,可是我希望將來在天堂,上帝給我的火鍋比別人大一點。」如果你現在給人家,而人家不能回請你,將來上帝會回報,這樣好不好?其實耶穌也這樣講過:「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14:14)這種叫作放長線釣大魚,這個不是不好,因為耶穌也這樣講過,將來上帝會報答你更多,「我現在不要求回報,我希望將來上帝會紀念回報我。」他的主要動機不是因為你沒有,我有我願意分給你,而是存著長期投資的動機,「我不要你回報,但是希望將來得到上帝的回報。」以得到上帝回報為主要動機的,其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這樣的愛心也是有瑕疵。
3、 沽名釣譽
捐錢給慈善機構,這看起來很好,可是我希望報紙一定要刊登,如果我捐給寺廟,希望廟的柱子上刻上我的名字;我捐給教會,希望教堂的椅子後面要貼一張牌子,上面寫著:這是某某人奉獻的。你捐了錢,但是你期待留下名聲,這是你主要的動機嗎?如果不貼那張牌子你獻不獻?如果不貼你就不獻,那很明顯的,你不是為了愛上帝,也不是為了愛他人,而是為了愛名聲,為了讓人家知道你捐了錢,堅持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記下來。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勸募專家,大部分是非曲直利用這種心理,他知道人是自私的,所以給你一點好處、給你一點名譽,這樣你就會捐獻,「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6:2) 所以耶穌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吹喇叭」,讓大家都知道了,你就很滿意。這種沽名釣譽也是自私的表現。
4、 沾沾自喜
圖片中是一隻狗在攬鏡自照,覺得自己很不錯,這種比前面那種還進步一點,他沒有沽名釣譽,可是在他心裡面會讚賞自己說:「我今天很不錯,我在路上幫助了一個人。」他的主要動機是要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好,這個我把它稱作沾沾自喜。自己看自己越看越美麗,「還不錯嘛,我做的很好。」在聖經裡,耶穌曾經對一個有錢的少年人說:「…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太19:19~20)不曉得這個少年人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不是正想著:「耶穌啊,我不錯吧,我都做了。」耶穌說:「很好,那你把你所有的房地產都賣掉,然後再來跟從我。」那個少年人的臉色就變了,因為他其實以為,他這樣做已經很不錯了,對不對?他沾沾自喜。
5、 輸人輸陣
有一種人他捐錢,不是為了沾沾自喜,而是不甘被人家比下去,台語叫作「輸人不輸陣」;你穿漂亮衣服,我會穿,你捐獻,我也可以捐,我不輸給別人。初代教會就發生這個問題,因為那時候教會有很多人很窮,所以就有一些人把房地產賣掉,拿來教會幫助窮人,亞拿尼亞他就是:「大家都拿來,我也有一棟房子要拿出來,不賣會不好意思。」這叫作群體壓力,所以為了不要被人家知道,他也賣掉房子,「但是要是我老的時候,萬一教會這個制度取消了,那我怎麼辦?」所以他自己就留下一點,可能在給與不給之間,自己有一點掙扎,不幸的是,他就裝作全部給,「彼得對他說:你告訴我,你們賣田地的價銀就是這些嗎?他說:就是這些。」(徒5:8)這是他的不幸,可是基本上讓他要拿出來的動機,就是他不要在別人面前輸給人。我想不久之後我們教會可能會建堂,希望各位弟兄姊妹在這點上面不要作難、不要勉強,不要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奉獻多少錢,大家都要奉獻,那我不獻不好意思吧。」不要有與人家相比的動機,你自己覺得神給你多少,你自己覺得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參與,那時再拿出來,那就會獻的很心甘情願,不會是滴滴咕咕不甘心的奉獻。很多牧師在建堂完要走路,就是因為很多弟兄姊妹是在這種心態下奉獻的,奉獻完不甘心,不曉得罵誰,就罵牧師,「都是你啦,你不建堂都沒事情,現在建堂害我變成這樣,誰叫你要讓我日子難過,不建也不行,獻又難過,那我也讓你日子難過。」建堂就是這樣,田產房屋賣了,才能夠建的起來,不是像每個月奉獻那樣,那樣建堂怎麼蓋的起來,而是要幾億幾千萬的,大家都要拿很多出來才蓋的起來的,那時如果你不是真的愛上帝,存著「感謝主,我有機會參與建堂」時,絕對是奉獻也難過,不奉獻也難過,不然你回去想想看。剛從美國回來時,教會提議要建堂,我說且慢,當我們的教會弟兄姊妹還有這種心態的時候,我不敢建堂,我寧可還是只叫作「茂堂」會比較好,我還想在和平服事,我不想,像一些牧師一樣,建堂完就得走路。我想等到大家都覺得參與建堂是上帝給的恩典,自己甘心樂意參與獻堂的時候,我們再來建堂,不然這種輸人不輸陣的動機,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Ⅵ、愛與自我
愛跟自我的關係是很微妙的,當聖經說:「愛就不追求自己」的時候,我們說追求自己是自私,為了不追求自己,那我們就完全無私嗎?完全沒有自己,從Selfish變成Selfless,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是自私,就是無私,把它二分法(Dualistic dichotomy),一個不自私的人就是一個無私的人嗎?這樣的觀點正確嗎?我覺得不是。正確的是在這兩者中間,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我把它叫作Self care(自愛),因為找不出合適的英文字,所以就用Self care,這三種的不同在哪邊呢?我們來稍微來了解一下:
1、 自私 (Selfish) :只愛自己 (自戀) (Narcissism)
2、 自愛 (Self care):知愛自己 (自愛) (Self Esteem)
3、 無私 (Selfless) :不愛自己 (自棄) (Codependence)
自私的人,他只受不施,他就是「我我我」越多越好,絕對不會給予;無私是只施不受,人家要給,他都不接受,我一拿就自私了;自愛則是有施有受,他也拿,他也給,它是一個平衡雙向的。自私是愛己忘人,只有記得愛自己;無私是愛人忘己;自愛是愛人如己。在「愛人如己」裡面有‘己’也有‘人’,自愛的人是己和人都愛。自私在精神科的專有名詞,我們叫作Narcissism(自戀);無私也是一個病態,在精神科叫作Codependence(共賴現象);自愛就叫作Reciprocity(互相互惠)。這個部份,在今天週報的牧函上我作了稍微的解說。自戀的人,因為只愛自己不愛別人,所以他的自己不會成長,這個我們叫作Stagnation(停滯);無私是一直給,自己都沒有接受,把自己弄得很悽慘,我們叫作Burnout(耗竭),兩種都會使自己垮掉;只有自愛在我給你、你也給我,這樣互動的情況下,這個己是會成長的(Growth)。自私只有一個代名詞,就是「我」;無私只有一個代名詞,叫作「他」;自愛的人的代名詞,叫作「咱」,包含了我與他人。因為神造我們是一個有限的個體,我們需要給,我們也需要領受,我覺得自愛是對自己比較平衡的看法。
Ⅶ、結論:勿單顧自己的事 也要顧別人的事
其實聖經也有這樣的教導,如果你看腓立比書第二章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用這句經文來解釋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5b節我覺得最好,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5b節是說:「不求自己的益處」,好像是不能求,其實應該是不「只」求自己的益處,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看來聖經不是說不要顧自己的事,自己的事當然要顧啊,但是不要「只」顧,你把這個「只」拿掉,就會變成Codependence(共賴),害了對方也害了自己。所以不要「單」顧,「也要」顧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顧完,也要顧別人的事。所以不要單顧自己,也要顧別人。那怎麼去照顧別人呢?這其中另有文章,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這句是顧別人的事,因為對方擔子很重,你就幫他分擔,可是「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5節),我以前講過,重擔和擔子是不一樣的,互相擔當重擔,叫作Burden(重擔);擔自己的擔子,叫作Load(負載),這兩種如果你分的清楚,你就能夠知道如何適當的不自私、適當的愛別人。擔了自己的擔子,然後再幫別人分擔他的重擔;重擔就是超過擔子的部分叫作重擔。所以當你要愛別人的時候,不能愛到對方的擔子也把它拿過來擔,這樣就是Codependence(共賴),讓對方沒有擔他該擔的擔子。可是當你把自己的擔子擔的很好的時候,別人那個擔子太重,擔不了的時候,你願不願意幫他一把,所幫的部分就是超過對方能夠擔的部分,那樣就是愛別人。所以在自己要負責和大家互相幫助的認知上,那樣的愛人如己,不要只顧自己的定義,在這裡就有一個很好的詮釋。
耶穌基督在這裡有更進一步的教導,當祂快要被賣,要上十字架以前,祂覺得對門徒來講,最重要的學習彼此相愛,祂向學生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記得嗎?當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太22:36)耶穌說:就是「盡心愛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39節)愛人如己就夠了嗎?可是耶穌又說不夠,「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這就是對舊命令來講,舊命令是愛人如己,新命令是彼此相愛。這個新命令是新在哪裡?有兩個‘新’,第一個是從「愛人如己」變成「彼此相愛」,這是愛的方向的轉變,愛的方向從單向變成雙向、從單行道變成雙向道;第二個是「怎樣」的問題,本來在舊命令是愛人如己,所以我怎麼愛自己,就怎麼愛別人,所以愛自己變成是標準,這是方式的問題,可是耶穌來了,祂說:「不是,你不能以愛自己的方法去愛別人,如果你不愛自己,你虐待自己,你就虐待別人嗎?」不是。標準改變了,是以耶穌為標準,耶穌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所以這個新的命令中有兩個新,一個是方向的問題(不是單行道);另一個是方式的問題(不是以我們怎麼愛自己作絕對,而是照耶穌怎麼愛學生的方式。)耶穌說這話是耶穌蹲下來,拿毛巾幫門徒洗腳之後,這是一個謙卑侍奉別人的愛。這正是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的,所以主怎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的彼此相愛。在‘愛是不求自己’中學習不單顧自己的事,也顧別人的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要承認在我們的生活上,雖然我們的口裡常常說要彼此相愛,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的自我在當中,我們常常是只愛自己,只愛自己的孩子、只愛自己的教會、只愛自己的…而忽略別人,主,祢曉得,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問題。可是有時候,我們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變成只愛別人,卻不知道怎麼好好的愛自己,因此我們對別人的愛也是扭曲的,因為我們不曉得什麼是『愛』。主,在這個兩難的功課裡面,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謙卑、讓我們願意付出、讓我們也願意領受、讓我們學會彼此幫助,不是只聽道而已,而是能行出來,求主幫助我們,在愛是不自私中,學習怎樣彼此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Share this article
: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本月內容
3月
(7)
2月
(9)
1月
(7)
12月
(5)
11月
(7)
10月
(10)
9月
(21)
8月
(18)
7月
(23)
6月
(15)
5月
(16)
4月
(9)
3月
(7)
2月
(8)
1月
(17)
12月
(4)
11月
(15)
10月
(5)
9月
(5)
8月
(4)
7月
(4)
6月
(15)
5月
(11)
4月
(10)
3月
(15)
2月
(10)
1月
(29)
12月
(11)
11月
(20)
10月
(12)
9月
(18)
8月
(14)
7月
(13)
6月
(12)
5月
(12)
4月
(13)
3月
(16)
2月
(11)
1月
(15)
12月
(16)
11月
(11)
10月
(14)
9月
(15)
8月
(11)
7月
(19)
6月
(12)
5月
(12)
4月
(16)
3月
(18)
2月
(18)
1月
(34)
12月
(11)
11月
(14)
10月
(9)
9月
(17)
8月
(11)
7月
(23)
6月
(7)
5月
(4)
4月
(4)
3月
(5)
2月
(5)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6)
9月
(4)
8月
(4)
7月
(6)
6月
(4)
5月
(3)
4月
(5)
3月
(4)
2月
(4)
1月
(3)
12月
(6)
11月
(5)
10月
(6)
9月
(1)
8月
(4)
7月
(5)
6月
(4)
5月
(5)
4月
(4)
3月
(6)
2月
(3)
1月
(6)
12月
(3)
11月
(4)
10月
(5)
9月
(3)
8月
(5)
7月
(4)
6月
(4)
5月
(5)
4月
(4)
3月
(4)
2月
(4)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3)
9月
(4)
8月
(4)
7月
(4)
6月
(5)
5月
(4)
4月
(4)
3月
(5)
2月
(5)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2)
9月
(5)
8月
(3)
7月
(5)
6月
(3)
5月
(4)
4月
(5)
3月
(4)
2月
(2)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4)
9月
(4)
8月
(4)
7月
(5)
6月
(4)
5月
(4)
4月
(5)
3月
(4)
2月
(3)
1月
(5)
12月
(4)
11月
(4)
10月
(6)
9月
(4)
8月
(4)
7月
(5)
6月
(3)
5月
(5)
4月
(4)
3月
(4)
2月
(3)
1月
(5)
12月
(5)
10月
(3)
9月
(2)
8月
(7)
7月
(7)
6月
(3)
5月
(4)
4月
(3)
3月
(3)
2月
(2)
1月
(5)
12月
(3)
11月
(1)
10月
(1)
9月
(3)
7月
(4)
6月
(3)
5月
(1)
1月
(2)
12月
(5)
11月
(5)
10月
(10)
9月
(4)
8月
(3)
7月
(4)
6月
(4)
5月
(4)
4月
(5)
3月
(2)
2月
(4)
1月
(2)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