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好爸爸!壞爸爸!
經文:以弗所書六章1-4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八月四日
有一本書叫做『富爸爸、窮爸爸』,很多人以為富爸爸就是有錢的爸爸,能助你一臂之力,可以供錢給你,讓你少奮鬥三十年;窮爸爸就是爸爸很窮,一點幫助都不能給你。然而,這本書不是在講這個概念,這本書是在說富爸爸與窮爸爸教你怎麼樣做理財與人生的決定,不同的觀念,使你成為一個有錢或是窮人。同樣的一個有好爸爸觀念的人,會養育出好爸爸的兒女。一個有壞爸爸觀念的人,會養育出一個壞爸爸的兒女。
一、舊約中的爸爸
我與青年們在討論聖經中爸爸這個主題的時候,發現我們很難在聖經中找到好爸爸的榜樣。亞當沒有把兒子教好,致使兩個兒子手足相殘;亞伯拉罕也不是一個好爸爸,因為他出賣他的太太,並且拿兒子去獻祭,如果你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你可能也不是很開心,有猶太人的傳說撒拉就是聽聞亞伯拉罕把兒子拿去獻祭,驚嚇過度而死的。至於以撒與雅各皆是偏心;撒母耳沒有把自己的兒子教好,他的兒子不行他的道;大衛對子女間的問題沒有處理的很好,子女犯錯時,他都假裝沒看到。從發展心理學來說,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母親一直佔有絕對的角色,然而,近期卻發現父親對於子女心理發展、價值觀的建立、人際關係型塑以及後來職業的選擇,其實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青少年有問題,其實他們最根本的問題都是來自於他童年的時期,甚至是嬰兒時期跟他的父母、家人的關係。
二、Fatherlessness所帶來的問題
在美國有一個字叫做Fatherlessness,這個字是用來形容沒有父親的狀態或是沒有與父親一起生活的狀況。台灣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的是孩子沒有與父親一同成長。孩子不是沒有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可能去中國做生意,常常在外地,導致孩子常常看不到父親。如果家庭是這樣的狀況,又不能有效應對的話,常常會造成下列這些事情:貧困、藥物與酒精濫用、心理和情緒健康、教育成就、犯罪、婚前性行為與未成年懷孕,以上狀況的百分之七十,會發生在父親不在家的家庭,或是父母都不在家的家庭。如果父親不在,那麼母親就會特別辛苦。或者這位母親需要一個好的支持團體,舉例來說,一葉蘭和教會都是好的社會支持團體。
這個禮拜五,社青看一部電影叫做「Rainman 雨人」,這部片是在探討一位哥哥有高功能自閉症,缺乏溝通技巧,低度同理心,肢體不靈活,但是具有數學方面的天才。他可以在一秒鐘回答1398乘以3408的答案,卻無法回答當你擁有十塊錢,花掉五塊錢後剩多少錢這類的情境問題。因為他無法理解情境的東西,所以很難與人一起生活。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讓人注意的是弟弟Charlie如何找到可以與他哥哥Raymond心靈溝通的方式。
然而,第二次在觀看這部片的時候發現,Charlie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好。小的時候Charlie的父親對他非常嚴格,有一次他的成績拿了全A,想要因此理由借爸爸的車開,可是他的爸爸不肯。所以Charlie在半夜的時候偷開爸爸的車出去玩,被他爸爸發現的時候,他爸爸打電話跟警察說,我的兒子偷了我的車,請把他抓起來。正常的父母應該是會請警察幫忙找孩子,但是Charlie的父親卻是請警察把他兒子關起來。Charlie的父親讓他在警察局關了許多天,Charlie感到很生氣並覺得父親根本不愛他、不在意他。因為這件事情,Charlie離家出走,直到他父親死了之後他們都沒有見面。Charlie變成自私、愛控制和利用人的人,卻沒有辦法與人有實際的互動。儘管這部片不是在討論親子關係,卻讓我們看到跟父親有親子問題的孩子,長大常會有許多相關問題的存在。
三、從以弗所書六章1-4節學習做好爸爸
1.身為一個父親,聖經教導我們不去惹
動孩子的怒氣
以弗所書六章4節:「當兒女的應該要聽從父母的,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在這整段的經文,一開始強調當兒女的應當孝敬父母,後面卻特別針對父親說到,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為什麼保羅特別強調只跟父親講這些話呢?因為只有父親是愛生氣的嗎?其實也不一定,有些母親也很是會發脾氣。保羅在這裡只是想要提醒父親一件事情,在那個年代中,通常母親都扮演著重大的養育角色。但是,父親有掌握兒女的生命大權。在羅馬的時代,孩子出生後,是要被抱到門外的,父親有這個責任與權力,決定他要不要留下那個孩子。然而保羅在這裡卻一下子把父親高高在上的權威拉下來。且不論那個年代,保羅說這句話是很難被接受的,連在現在台灣這當今的社會,這句話也不一定被廣泛接受。
「惹」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觸怒、激發」,也有煽動、引起爆炸與點燃的意思,保羅在羅馬書中只有一處用到這個字眼,那是在羅馬書十章十九節:「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保羅在這裡用「惹動」的字眼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回到原處,想要表達的也是父親不要去激動你的兒女生氣。為什麼保羅這樣講呢?保羅想要講的是,其實我們父母會觸怒我們的孩子,只是我們對小孩的感受缺乏注意。以前我在管教我的兒子曾語新的時候,雖然打完他後我會去抱他跟他說父母是愛他的,只是他做錯事情,曾語新會很生氣地不給抱。假如父親常常觸怒孩子,那麼你們的關係就會被雕塑成那樣,他會帶給孩子根生蒂固的憤怒,這種憤怒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人際關係。這個影響常常被強調在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中,但其實父親的角色也很重要。
作為父親的人,要知道他對子女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雖然不是全部。但是,父親是家庭氛圍的決定者,父親在場的時候,很多孩子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怕得罪父親、惹父親生氣,在這樣的氛圍下,有些孩子其實覺得家庭氣氛是緊張、恐怖的,當父親在家庭裡面定下這個氛圍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去成長型塑人格。所以,現實生活的感覺,是來自於父親是怎麼去型塑家庭的氛圍。我們身為家長,如果在家中營造快樂尊重、和平被接受的氛圍,那我們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長大。如果父親製造的是緊張、壓迫、禁止、抑制的氛圍,那我們的孩子就是在這種氛圍中長大。
父親講話的態度與方式為這個家庭定下基調。也決定孩子用什麼方式去回應。所以每個做爸爸的,請不要以為你在家裡表現出來的時候對影響孩子不大,其實就算你沒有說話的時候,你的影響都是很大的。舉個例子來說,有些父親常不在家,媽媽在家自己照顧小孩的時候會對孩子說,你再玩電動玩具,你父親回來的時候你就慘了!這也說明了,連父親不在家,他的存在都是有影響性的。
2.當我們不曉得如何愛他們,我們就容
易挑起緊張
保羅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給我們一個提醒,做父親的,如果我們不懂怎麼去愛我們的子女,我們很容易挑起他們的怒氣。這裡的激怒,不單單只是指言語上的激怒,很多時候,我們做父親的,激怒孩子的地方是你的參與不夠。這裡有一個提醒,為了我們兒女的緣故,我們要懂得節制,節制就是適可而止、不過分、有紀律。很多父親都覺得要製造有紀律的家庭,但是,紀律不單是要求孩子,也包括控制我們的脾氣、生活方式。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確信我們是被愛的。」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確定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也許還是會希望有很多的玩具,可以不用寫功課,他們會很開心,但這些快樂都是建立在他們確定父母是愛他們的。但我們常常在不知道怎麼去愛我們的孩子下,帶給我們孩子傷害。有時候我們會在暴怒中傷害孩子,不一定是你對孩子的暴怒,也有可能是對老婆的暴怒而傷害孩子。有時候是在他有需要的時候,而你拒絕了他。我老婆曾對我說過一句話:「爸爸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通常孩子沒有玩伴,這時候,父親就是孩子最大的玩伴,更勝玩具。但是父親常常都會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此時就會拒絕孩子,孩子就會感到挫折、沮喪甚至生氣。
再來就是在重要的時刻缺席了。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兵新訓的時候,第一次面會,所有的家長都來了,只有極少數的孩子的家長是沒有到場的,但我卻不懂有什麼嚴重的。其實就是有這麼嚴重,如果我們在孩子的重要時刻缺席了,他們就會覺得我們不重視他們,因此憤怒生氣。每當我在為青年做婚前輔導的時候,我都會問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是「身為子女,你覺得你父親在哪一方面做的最好?」我碰到回答最多的是,我的爸爸提供經濟來源,讓我有無後顧之憂,可以讓我好好讀書。大多數的子女在背後講這句話的時候,他背後希望的是,希望我父親不是只會賺錢而已,而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我。我們為了要做一個好爸爸,以致於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跑去賺錢,而沒有時間陪伴兒女,但其實兒女們希望的是,爸爸能多陪伴、關心他們。我們常說上帝是同在的上帝,但是如果上帝與我們同在父親卻不與我們同在,這不是很奇怪?在這裡要提醒每一位做爸爸的人,做爸爸的標準要再調高一點,不只單單提供他們生活上的金錢,對家庭的期望也不只是提供自己休息的地方,應該要把標準定在家庭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彼此相愛的地方。其實這個標準沒有太高,父親要把家庭當成是彼此相愛的地方,可以去愛你的太太、女兒、兒子的地方。很多父親都把家庭看成是休息的地方,這要從根本去改變觀念,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
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儘管這句話不是指親子關係,但也非常適合形容跟孩子的關係。我們台灣電視廣告有一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那你不理小孩,你覺得小孩會理你嗎?有很多孩子生長在不健全的家庭,他們長大的想法就是,我要脫離這個家庭。所以他們很快就去結婚,交男女朋友,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人愛他。如果你不想要你的孩子很快就交男女朋友,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給他足夠的愛,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
3.控制意味著排斥
在這裡我們也要思考一件事情,父母為什麼會去激怒小孩,父母不是應該愛小孩的嗎?父親會觸動兒女的怒氣,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要控制。他可能想要拒絕孩子或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保羅說過一句話:「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我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弟兄姊妹,愛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也是語言的溝通。如果你與孩子沒有情感的交流,只有言語的控制,你就會觸動孩子的怒氣。蔡牧師在愛的系列曾經說過:「愛是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愛。」如果你想要跟你的孩子有好的關係,就是要跟他溝通。溝通不是叫他聽你講,溝通是兩個「主體」的相互傾聽。
有三種的控制容易引起孩子的怒氣
a.說話而不傾聽
做父母的很容易一直講、一直講,小孩子都沒有機會表達。有一次我看到一對父子在做溝通,因為父親一直講、一直講,孩子就乾脆把手機放在旁邊,反正也輪不到他講,爸媽在電話另一端根本也不知道。
你們有沒有每天禱告?你們在禱告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上帝叫你安靜,不要再說了,然後變成上帝一直說?可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會在子女講話講到一半的時候打斷一直說,而忘了傾聽。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要很小心的傾聽。傾聽代表接納。儘管你可能聽完還是不認同孩子的意見,但有可能他是對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和接納。就算你不認同。傾聽是沒有反效果的。你跟孩子的關係,絕對不會因為你傾聽,而帶來反效果。除非你傾聽完都沒有回應,傾聽帶來的效果通常比說話好。
b.要求而不理解
做父母的常常覺得自己經驗比較多,所以決定也比孩子好。事實上,我們的經驗多,也常讓我們做出比較正確的決定。我們為了保護孩子,叫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在大多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對的。很多時候孩子覺得我們是在抑制他們,或許事件過後回頭一看,孩子也會發現當初父親的選擇是對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太過要求而沒有理解孩子的話,我們會不明白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也會把自己過去的經驗加諸於他們。我們應該要去理解孩子在經歷什麼,他們的處境是什麼,才能懂他們的心聲。所以,不單單只是要求,還能夠理解,這是需要學習的。
有一種父母的要求不是禁止式的,而是保護式的。保護式的要求也很可怕,像「直升機父母」,父母幫他決定了所有的事情,這種控制到最後其實很可怕,父母保護的太多,所有的決定都已經被選擇了,所以他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久而久之也就覺得自己似乎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
c.決定而不諮詢
作為父親,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對孩子負責。有一種比喻這樣說,孩子就像一顆樹苗,種在我們家的庭院,我們要給他照顧澆水除蟲,這樣他以後才能長得跟大樹一樣高。我們會很希望這樣,但當孩子越來越大,我們要學會放手,給孩子空間。如果做爸媽的沒有給孩子空間,有一天會發現樹長出腳來,爬過圍欄,穿過馬路,逃離這個家,這是非常控制型的家庭孩子做的事情。也許他沒有真的離開這個家,但是他的心已經離開了這個家。
4.不要在他們的生命中缺席
保羅說過一句話:「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3)這句話不僅在講我們與別人的關係,也可以應用在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有些爸媽有一種罪惡感,就是他們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孩子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父母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這句話,我們給了孩子3C產品,給了他玩具、錢、房子、車子,但如果你沒有辦法給他愛的話,就會像這個這個經節所說的。
今天社會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富少」,意思是父母賺很多的錢來打發孩子,從此養成孩子,凡事用錢來解決,不懂得尊重人,成為一個紈褲子弟。我們做父母的要避免用物質的方式來彌補孩子缺乏的愛。進入青春期之後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小時候孩子常常吵著要跟著父母出門,長大之後就不會跟。我們以為養小孩三十年,養到他們結婚,可是其實他們在十二歲,進入青少年的時候,就開始變得獨立了,我們真的能陪他們的時間並不多。如果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孩子,要記得,不要在他們的生命中缺席。不要只是拿物質的東西替代親情,這會使他們的內心挫折、沮喪的。
四、父親是帶給孩子自由而非沮喪的
(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聖經要我們不惹兒女的氣,不是教我們不要理會他們。聖經提醒我們:只是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這是很重要的!聖經教我們不只不要惹兒女生氣,而且還要照著主的警戒和教訓養育他們,讓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能夠自己做出好的選擇。
1.學習放手交託給主
箴言廿二章第六節這樣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沒有學習放手把孩子交拖給主?當你想要這樣做的時候你必須很確定一件事情:你的孩子是安全的。做爸媽的都是這樣,當你想要放手的時候絕對不會這麼想:就讓孩子跌倒好了。在小孩子學走路、學騎腳踏車的時候,你會鼓勵他試試看,但是沒有人會故意想讓孩子摔倒。但我們要很注意的是,你有沒有滿足孩子在各方面的需求?不單單是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靈性上的需求。唯有用主的教訓和警戒好好的教導他們,你才能在放手的時候覺得安心。
2.管教他們為要他們自由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管教不是為了要控制他,而是為了帶來自由。創世紀二章24節這樣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這句話背後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父母!當聖經第一次提到父母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人要離開父母;這句話對我們非常具有啟發性。如果你是一個對子女非常控制的父母,只想著要好好照顧、保護他們,不希望讓他們受到任何的傷害,我要告訴你,這種管教的方式是不符合聖經教導的。聖經是要我們照主的道理教育警戒他們,讓他們學習有一天可以離開父母。這跟我們華人的文化是很衝突的,對我們做父母的,是很挑戰的。但是,如果你懂得用上帝的話語好好的教導他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好好的教訓警戒他們,幫助他們長大讓他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所面對的一切負起責任,我認為能做到如此的父母,都是真正成功的父母。
我們要學會去放手,學會讓他們離開父母。很多父母在小孩已經當了爸爸媽媽,甚至是當阿公阿嬤以後,都還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出於愛我們可以理解,但真的要學習放手。一個做父親的人如果可以照著主的話語來建立孩子的價值觀,並透過這些價值觀,讓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判斷與選擇(當父母不在身旁的時候他們也能分辨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應該追求的,什麼是應該逃避的、什麼是該學習的價值,什麼是該拒絕的價值),那這樣的父母就不用再擔心自己會想要去控制小孩了。
3.父親是自由不是沮喪
(Fathers are for freedom, not frustration.)
美國有一句話這麼說:(Fathers are for freedom, not frustration.),我想這句話跟聖經歌羅西書三章21節意思是相通的。這節經文說:「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當我們常常拒絕、控制、壓抑孩子的時候,會使我們的孩子失了志氣,不與我們繼續溝通。一個父親應該懂得讓孩子在上帝的恩典、話語當中長大成熟,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我們讓他們在信仰裡面學習信仰的價值與選擇能力,他們就可以自己做決定得著基督裡的自由。如果我們什麼都禁止孩子,替他們做決定,我們反而會帶來挫折,讓他們失志。一個好爸爸所能夠帶給孩子的是,讓他在基督裡面經歷自由,而不是挫折與沮喪,這是每一個爸爸要學習的。
五、父與子合宜的關係
雅各書五章16節:「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雖然這節經文的原文不是在講父子關係或是靈性上的醫治,而是身體上的醫治,但藉由這句話和弟兄姊妹分享。
很多年前基督教書房出了一本書叫做:「家庭會傷人」,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保護、安全、讓人可以放心依靠的地方,可是,在我們今天實際的生活當中,家庭卻是一個傷害人的地方。事實上,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可能會受到爸爸媽媽的傷害,或者我們也可能傷害爸爸媽媽。如果你的父親帶給你的是挫折,而不是自由,該怎麼辦?我要告訴你的答案很簡單,但是不容易,就是原諒你的爸爸。
我的父親就是fatherlessness的父親,是一個不在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時常不在家裡,因為他喜歡賭博,常常因為賭博而欠了一堆債就跑掉了。跑掉以後,面對黑道上門要債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我們全家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不敢開燈,不敢發出聲音,因為怕有人發現家裡有人而來討,所以,小時候我們都不喜歡父親。到了青少年時期以後,我們對父親的感覺只有一個字,就是「恨」,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就是「痛恨」。不過感謝上帝,他讓我認識這個信仰,讓我知道我們有一個完全的天父,這個完全的天父跟我們不完全的父親成了一個對照。在這個信仰的過程當中,感謝上帝讓我知道我有一位愛我的天父,也讓我知道人都是有罪的,都是不完美的。感謝上帝他讓我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學習彼此原諒,相互接納。弟兄姊妹,原諒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很容易說,如果你的兄弟得罪了你,你要去原諒他七十個七次,但其實你很難去原諒生命中一個深深傷害你的人,特別當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你父親或母親的時候。
我必須承認在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我是沒有原諒我父親的,但是我並不是要在這裡控訴,而是要跟你們說:唯有在認識這個信仰,知道人是不完全、有罪的,並且相信我們必須彼此原諒接納,我們才能去面對這樣的父親。這不是我們知道以後馬上就可以做到的 ,而是需要漫長時間去學習的。對我而言,在我開始去認識體會我的父親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爸爸的時候,我更深的去經驗體會到原來我父親的爸爸也是一個fatherlessness的爸爸,也是一個不在的爸爸,我的父親從來沒有見過他的爸爸。在體會到我的父親是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子以後,我又怎麼能期待我的爸爸會是一個完美的父親呢?我並不是在替他脫罪,但我開始覺得這樣很公平,如果他的父親是那麼的不完全,他對父親角色的認識是那麼樣的少,我怎麼能期待他面對我的時候能夠扮演一個完美的父親?所以我漸漸能夠接受我的父親就是如此,而我能夠接受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知道我的父不可能回到我的小時候,把我抱起來或是牽著我陪我玩,帶我去棒球場看球,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只能從這當中走出來,我不可能要求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當我對這點有很深刻理解的時候,我開始做了一個選擇,就是接納我爸爸的現況,而不是去抱怨控訴他。
這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覺得是一件可以慢慢學習的功課。當我這樣學習的時候,我學會一件事情:我可以接納、接受他就是我的爸爸,即使他真的不完全,有很多缺點,也沒有好好的照顧我。我不會要求他要改變什麼,我就是照著他的現況接受他,這很像上帝就是照著我的現況接納我。在我還沒有認識上帝以前,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我也是有很多的缺點和問題,可是,上帝就是照著我的現況接納我,沒有要我先改變什麼。
在上帝愛的當中這是一種醫治,是一種恩典,是基督教的神蹟,它讓我們去面對那個曾經傷害我們罪深的人。有時候我會反過來想:如果我連我的父親都可以接納了,還有誰是我不能接納的呢?我要跟你們說,作為一個子女,如果你有一個讓你覺得很沮喪很挫折的父親,開始去學習這個復合的旅程吧,當你走上這條路,你會發現真的很困難,可是你也會發現你的生命真的被調整了。你可以沒有憤怒、沒有眼淚,可以跟別人分享和父親之間的關係的時候,你就知道你被釋放、被醫治了。
耶穌來是要招罪人,不是招義人,當我們有病識感,體會到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改變。禱告求上帝幫助讓我知道我是一個有罪的人,是一個不完全的人,不是一個完全的爸爸。我們必須先承認這點,不然當我們孩子指責我們哪裡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跟他爭辯,我們要承認我們自己是不完全的。
在華人的文化下,父母要跟孩子認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可是如果你想要跟你孩子復合的話,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須要跟他承認你是不完全的,你可能做錯了什麼事情,當你這樣跟他說的時候,我相信你的孩子會感受到你的不一樣。但這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傷害不是那麼快可以復原的,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去磨合。如果你願意跟你的孩子打開心門告訴他,為什麼我會有這些軟弱,好好的跟他說,然後邀請他跟你一起禱告,我相信那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完成。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好的爸爸、好的媽媽、好的子女,但是,我們都要承認我們是不完全的人,這是基督教信仰最基礎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可是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不完全,我們的父母也不完全,求上帝幫助我們。
--
由 Blogger 於 8/17/2013 07:17: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