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練敬虔(四):默想 -- 蔡茂堂 牧師 -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和平快報 :
首頁
Homepage
和平教會首頁
講道集總覽
管理者登入
目錄 :
文字稿
禱告系列 (65)
小組系列 (30)
愛的系列 (24)
重建系列 (22)
建造系列 (21)
管家系列 (21)
聖經中的婦女 (18)
操練敬虔系列 (14)
啟示錄系列 (13)
大衛系列 (13)
莊信德 傳道 (12)
王榮義 牧師 (11)
講道集文字稿目錄 (11)
宣道系列 (9)
董倫賢牧師 (8)
過年系列 (8)
耶穌的比喻 (7)
聖誕系列 (7)
做主見證系列 (6)
復活節系列 (6)
母親節系列 (6)
商正宗牧師 (4)
林鴻信 牧師 (4)
MP3 下載 (1)
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Home
»
操練敬虔系列
» 操練敬虔(四):默想 -- 蔡茂堂 牧師
操練敬虔(四):默想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4月17日 星期日 | 中午12:25
寫作於2005.04.1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已經講過兩種〝敬虔〞的操練,第一種操練是禱告,另一種操練是讀經,我們今天要講第三個操練─默想。默想和讀經禱告都有關係,是一個很特別的操練。我們的教會在歷史演變當中,操練默想的基督徒後來是跑到沙漠去了,叫作沙漠教父,他們到沙漠開修道院,在那裡操練默想,而這些入世的教會(進到社會成為主流的教會),有太多事情要處理、太忙了,教會的事情,社會的事情…,所以忙到最後沒有時間默想,慢慢默想的傳統在一般的教會就漸漸流失,一直到印度的Guru(師傅),從印度把這一套印度教跟佛教的默想的操練渡洋到了美國,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Dr. Benson,對Guru(師傅)的默想操練做了一些檢測,將測驗後驚人的結果發表在醫學雜誌上,因此影響到很多全球排名前500名的公司,這些公司開始對他們的CEO(總裁)發出了一個命令,要他們和Guru學習,在上班的某一段時間默想,讓血壓降低、調養身體才不會過勞死,這種靜坐方式叫作 TM (Transcendent Meditation超覺靜坐),他們以默想甚至在冰天雪地裡面,可以不需要穿衣服不會冷。但是因為在教會,這一套默想流失了,也沒有人教導,現在從印度教傳過來之後,就以為默想是印度教的東西,結果有一些基督徒覺得不錯,有一些基督徒開始反對,結果教會就為此分歧,產生了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只要是好的都是上帝的恩典,為什麼不可以用?弟兄姊妹中有很多高血壓的,其實不用吃藥,默想就可以解決其問題。」另一種認為「默想是印度教的東西,我們是基督徒不可以接觸。」今天我們要從聖經當中來看,到底默想真的是印度教佛教的東西嗎?難道基督徒不能默想嗎?如果我們要默想的話應該怎麼做?跟敬虔有何關係?除了身體的好處之外,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的。
有一句話說:「哀莫大於心死」,心死是指失戀嗎?你把「心」和「死」兩個字湊在一起是什麼字?「忙」。哀莫大於太「忙」,一「忙」心就死了,忙是我們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忙到沒有時間。我想起馬丁路德講過一句話:「今天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會很忙碌,所以我一定要先禱告。」如果換成我們大概會說:「今天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上帝對不起了,我今天要向你請假,今天沒有時間禱告。」有一句話說:「Life is fragile. (生命很脆弱)Handle with player. (要用禱告來經營)」我們的生命很容易被打碎,所以我們需要常常到神面前,學習怎樣處理易碎的生命,如果一直忙(busy),忙到後來就迷失了,眼睛就看不清楚,茫茫然而失去方向,生命就變成「茫(blur)」。若是眼睛看不清楚,還算勉強可以看,要是再忙下去,不久連看也看不到了,就變成最糟糕的「盲(blind)」了。我們的生命之所以會有問題,就是我們在很忙碌的當中,會慢慢的看不清楚方向,慢慢的什麼都看不到,我們就在我們很忙的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好像拿著一支柺杖,試試右邊,碰碰左邊,不曉得應該往左或往右都搞不清楚,怎樣處理這樣的情形呢?當然要對付的就是這個「忙」。
「忙」有兩種,第一種是外面的事情很多,第二種是裡面的想法很多。比較麻煩的是第二種的「忙(心很亂)」。如果你們曾經操練過安靜默想,最大的困難就是心靜不下來,可是一靜下來比平常更忙,因為心裡面奇奇怪怪的思想一直跑出來,不能控制。所以很多的文化,包括華人的道教、猶太教、基督教……,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文化都告訴我們一個方法,要怎麼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呢?把心安靜下來的操練就叫作「靜默」。大部分的人是用坐的,所以有的就稱作「靜坐」「打坐」,所以「靜默」是所有文化、宗教要幫助對付這個容易使我們生命從「忙」到「盲」的解決方法。英文叫作Meditation,就是靜坐默想,其實默想應該是「默」而不「想」,若是「默想」還是在「想」,這就是我們中文不好翻譯的地方,「默」不只是嘴巴不說話,是連「心」都不講話,有時候我們中文叫作「定於一」,把心定下來、靜下來,才有機會發現自己內心的真相,你才有機會與神交通。操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禪宗、超覺靜坐……,有很多的方法,研究分析的結果,不外三種把心定下來的方法:
第一種,是你最常見到的,差不多你看所有佛教的佛陀,他們的姿勢就是這個樣子(盤腿而坐),你的腳放在哪邊來決定你是蓮花座,還是半蓮座,還是什麼座,是看你的腳能盤腿到何種程度,基本上這個是坐的姿勢,重點是兩個眼睛要閉起來,因為打開眼睛就會亂飄亂看,就沒有辦法安靜,眼睛閉起來表示我現在什麼都不看不想、要安靜。一般來講也不容易,所以最後就用一個方法,就是此時你心裡只能想一個東西,那個就是你的呼吸,所以他們就說是「調息」,再沒有辦法時,師父就會給你一個東西,叫作Mantra(一種聲音),那就是問題所在,若是印度教,他會給你印度教一種你不懂的聲音,你就只能想那個聲音,這種的靜坐就叫作「專注式靜坐(Concentrative Meditation)」,專注就是把什麼都排開,讓心空掉,有的人就怕,當你把心空掉,魔鬼撒旦會跑進來攪擾,有些基督徒就不敢用這種方法去操練。
第二種,這種方法剛好跟第一種相反,他們認為眼睛打開沒有什麼不可,眼睛耳朵都打開,外面所有的聲音影像都讓它進來,但是你的心要練習超然,不被它綁住,全部開放,完全不壓抑它,因為愈壓愈跑出來,根本不去管它,但是就是不要被它抓去,你練到這樣的程度,根本也可以進到靜坐狀態,不需眼睛閉起來,這種叫作「開放式靜坐(Mindful Meditation)」。
第三種,我把它稱作是「聖經式靜坐(Biblical Meditation)」。我們基督徒也需要把心安靜下來,但不是什麼都丟掉,也不是什麼都進來,而是什麼都出去,讓聖經(神的話)進來。這樣我們還是可以靜坐,只是把心靜下來的手段不同,有的是用排除法,有的是用接納法,我們是到神面前靜坐,這個是最好的方法。
聖經中的默想:
1.以撒的榜樣
聖經裡面有提到幾個靜坐默想的案例,你們知道我們的靜坐默想大師是誰呢?聖經中靜坐默想的鼻祖是以撒,他在黃昏的時候到田野間默想,聖經裡面記載他的事蹟不多,但是他留下一件很寶貴的東西,是我們常常忽略的,在創世紀二十四章63節說:「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聖經沒有說以撒默想什麼,但是他留下一個很好的榜樣,聖經紀錄他用的時間,天將晚他用的地方田間和他的行為默想,所以以後你願意安靜默想時,你就可以說我做的不是印度教佛教的默想,我做的是基督教正宗傳統的默想,就是「以撒的默想」。這是第一個聖經中所提到的默想。
2.以利亞的經歷
第二個在安靜的當中被神再次更新的經驗,這個人叫作以利亞。以利亞有一個很奇特的經歷,列王記上十九章11~12節:「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他先是轟轟烈烈,後是悽悽慘慘,這是以利亞的經驗。他為了耶和華大發熱心,對方有四百五十個先知,他一個人單刀赴會,然後跟他們拼,最後拼贏了,把對方的假先知都殺掉,可是國王的老婆不高興,因為那四百五十個是她養的先知,所以皇后耶洗別就派人去警告他說:「明天我要殺你」,以利亞這下子垮了,四百五十個人他不怕,一個女人…有時候一個女人比四百五十個男人還厲害。以利亞嚇到了,他就逃命,逃到後來他覺得皇后的勢力太大,自己逃不掉,心想反正一定要死,就向神求死,神說:「你太累了,忙的太累,不要這樣,給你吃些東西,睡覺休息。」然後他再跑到一個山洞裡面,神在那裡給他東西吃,給他水喝,讓他睡覺,等到他休息夠了之後,神讓他有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就是有颱風,地震和大火,在山崩地裂的時候,他什麼也沒有聽到,這一切都過去了,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以利亞在很安靜的當中聽見聲音(請留意),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外面的聲音完全不見的時候,他聽到一個聲音,中文不知道如何翻譯,就把它翻譯成「微小的聲音」,其實原文翻成英文最好的意思是「沒有聲音的聲音」,我想這是描寫默想最貼切的意思―Voice of silence,什麼聲音都停止之後,你會聽見很小很小的聲音在你心裡面,那是聖靈的聲音。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查列王記上,在那個聲音裡面,神對付以利亞的驕傲,對付以利亞的絕望,神讓以利亞再次重新得力,讓他有往前服事的力量。你在生命服事當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形,好像碰到瓶頸不曉得怎麼辦的時候,你要記得以利亞是在安靜的當中,在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候,再一次被神更新。
3.以賽亞呼籲
有另外一位先知,他叫作以賽亞。以賽亞教導以色列人,說:「你們不要亂跑,愈跑愈累,你們要記得一件事情,要安靜,要默想。」可是以色列人回答:「不行,敵人太多了,我們不跑不行。」以賽亞很傷心,就向以色列人說:「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三十:15)歸回安息、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這是不是目前的情況呢?我這次講道準備好了,特別請牧師娘幫我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錯誤,結果牧師娘檢查完後說:「你寫得不錯,也希望你是講給你自己聽的。」我學到一個功課,講道不能只講給會友聽,也要講給自己聽,我想這五個字也是要敲我一棒,「你竟自不肯」,怪不得我們常那麼累,常找不到方向,甚至是看不清楚,在黑暗中摸索,這是以賽亞對我們的呼籲。
4.大衛的禱告
還有一個人,這個人應該稱作默想王,他是大衛王,他在詩篇裡面提到很多次的默想,今天的經文,詩篇104篇34節「願他以我的默念為甘甜,我要因耶和華歡喜。」他不只默想,他還知道神會喜歡他的默想,在默想的當中什麼都沒有,只有跟神親近,單獨與神親近,這是大衛一個很深處的禱告,「願祂以我的默念(Meditation)為甘甜」,喔!你能想像嗎?神視為甘甜的是―我們的默想,神喜歡,神享受的是我們每一天願意花一點時間與祂親近,什麼事都不做,就是單單親近神,多麼美好,我要因耶和華歡喜。所以我歡喜的對象,不是因耶和華的作為,不是因耶和華的恩典,而是因耶和華祂自己。若是你將這句話翻譯成夫妻的關係也是很美的,我喜歡我的妻子,不是因為她為我燒飯,我是單單喜歡和她在一起;我喜歡我丈夫,不是因為他很會賺錢,我只是喜歡有一段時間,靜靜的和他在一起,享受完全的同在。為甘甜、為歡喜,我多麼希望有這樣的默想,這是大衛王的禱告。
默想的祝福
1.與神親近
默想可以帶來什麼祝福嗎?你在默想的時候可以跟神親近,跟神親近的祝福,雅各書四章8節:「你們要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昨天我到馬偕醫院參加「醫學倫理研討會」。當中談到安寧死,談到安樂死的議題,很有意思,我學了很多,其中有一位我們台大的學妹,後來她在成功大學醫學院當護理系的教授,叫作趙可仕。我想她對台灣的醫學倫理界相當有貢獻,他講到Viktor Frank及德國哲學家Karl Jaspers,他提到人在將近死亡的時候,要怎樣照顧他最好,怎樣陪他走最後一段路最好,提到一個觀念:就是「什麼叫作人的靈性?」講到最後其實就是兩個字―關係與關連。當人要離開世界以前,能夠把他跟上帝的關係,他跟所有愛的人的關係,他跟周圍東西的關係,他跟自己的關係,能夠弄得很和平,那樣的人叫作「好死」。死得很平安,沒有遺憾。與人之間有關係,並且在衝突、懷恨的關係中,能夠做適當的處理。當人跟神之間,人跟人之間能夠建立親密的關係,我想那是最重要的恩典和祝福,那也是默想能夠帶給我們的,在默想的時候可以去體會,是「體會」,不是只有瞭解,是去「體會」什麼叫作跟神親近的恩典。英文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作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操練神的同在)。一個人能夠給別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自己,就是My presence(我的同在),My total presence(我完全的同在),不是人在心不在。你能夠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你下班之後有一段時間陪他玩,跟他完全在一起,頭腦不再想別的事情,就是注意力在他的身上,跟他在一起,這樣的同在,是最大的恩典,最大的懷念,這是默想第一個恩典,讓我們去操練,跟神親近所帶來的甜美。
2.傾聽神音
在什麼都安靜,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的耳朵就開通了,當沒有聲音的聲音(Voice of silence)要跟你講話的時候,你聽的清楚,你聽的到,這個叫作「聆聽神的聲音」。這是默想的好處,聖經中主耶穌反覆講過很多次,在啟示錄對七間教會都講過這句話:「有耳朵可聽的,就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當聽」這表示有很多人應當聽,卻沒有聽,或是聽了,但馬耳東風,兩個耳朵右耳進左耳出,也就是說,在你的腦海當中留不下半絲的回憶,沒有聽「進」去,而是聽「過」去。聽要能「進」去的話,需要做一個動作,就是默想。當你聽到時,就把它放在心裡面,做一點默想,不是聽「過」去而已,是要能聽「進」去。傾聽,是禱告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各位還記得「禱告的手」嗎?有讚美、感謝、認罪、代求、祈求…,而手掌呢?手掌的部分就是傾聽,那是默想要給的操練,所以在默想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在神面前完全的安靜,什麼都不想,我們要聽神的聲音。
3.存記心裡
馬利亞給我們留下一個很寶貴的榜樣,當她遇到一些事情,她不懂時,她有一個絕招,就是把事情背起來,「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路二:19)默想的時候,我們要把我們所聽的道,我們每一天靈修得到的東西,把它放在心裡面沈澱下來,馬利亞她不懂,就把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這是Meditation,集中在那不懂的部分,花一點時間想,不去分析,就是單單反覆的思想。
4.從新得力
最後以賽亞講到:「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三十:15)在我們很累的時候,在我們已經耗盡(Burn out)的時候,只有在默想中,我們才能從新得力,「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安靜等候是默想,是讓我們到神的面前從新得力,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所以默想有幾個好處,跟神親近,聆聽神的聲音,把我們從神聆聽到的聲音,存到心裡,反覆思想,從中我們就能夠從新得力,再出發。有一個例子,你知道嗎?植物能長大,是因為光合作用,如果你讀過光合作用就知道,一株植物如果一直在太陽下面曬,它的光合作用是沒有辦法完成的,它會死掉,所以白天接受陽光以後,它必須有一段夜晚的時間,來做光合作用的另外一半,叫作「合成」(Synthesis),把從陽光得到的能源,合成它,成為它裡面的養分,這部分是在黑暗中運作的。光合作用有兩個化學反應式,一個是在光亮中的反應,是吸收光的能源,到了晚上就開始行光合作用,製造所需要的養分。牛隻白天放出去吃草,晚上回家躺下來做什麼?將白天所吃的再吐出來,在好好整理一下,咬一咬,然後才可以吸收消化,這個叫作「反芻」(Rumination)。所以神造的大自然裡面,都需要一段時間是反覆、安靜、處理(Process),你可以操練一件事,每次主日崇拜完,你聽到牧師講的道有一些感動,回去不急著做什麼,花個五到十分鐘,把它吐出來,再反芻一番,看有沒有學習到什麼,成為你的幫助,試試看這樣默想的操練,是把神的話拿來做功夫,不操練的話,你還是不懂。
等一下我會讀一段聖經,你可以選擇眼睛閉起來,或是打開,重點是使你能夠安靜下來默想,在默想之前,請你們先做三個禱告,這樣的操練叫作Lectio Divina。有一段時間聚會所很用心的推行,叫作「禱讀」。用的是神給我們的右大腦Intuitional,右大腦是直覺的學習,「禱讀」是右大腦的工作。左大腦是分析的學習,左大腦Analytical的部份,「研讀」是左大腦的工作(週四的查經就是研讀,包括聖經分析,原文探討等)。這一個讀聖經的方法不是要研讀,而是「禱讀」,是用禱告的心來讀一段經文,不讓神學博士老師告訴你,是讓聖靈自己告訴你,所以你心裡只有神的話,沒有任何學理的解釋,也不要試著去分析它,只將該經文在你心中盪漾,看你默想到什麼?神給了你什麼?之後你就向神說:「主,你今天給我這句話,是要對我講什麼?」就用你的直覺和感動,這個是「禱讀」。
在禱讀以前,我們先作三個禱告:
1.求你開我的眼睛或耳朵,能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預備心聆聽神)
2.請賜給我一句話。(覺得經文中某一句話特別突顯,就單單去默想它)
3.主!我當作什麼呢?神給我這句話是要提醒我什麼嗎?)
現在牧師讀一段聖經(詩篇23篇),請大家練習「默想」。在默想之前,請先做三個禱告,之後再開始聆聽默想。默想之後,與鄰座的兄姊有一簡短的分享。
最後我們要以約伯記42章5節做結束,約伯在這句中提到〝從前風聞有祢,如今親眼見祢〞但願我們可以從知道關於神(Know about God),到認識經驗神(Know God),藉著默想的操練,讓我們像約伯一樣,能夠〝從前風聞神,如今眼見神〞。
Share this article
: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本月內容
3月
(7)
2月
(9)
1月
(7)
12月
(5)
11月
(7)
10月
(10)
9月
(21)
8月
(18)
7月
(23)
6月
(15)
5月
(16)
4月
(9)
3月
(7)
2月
(8)
1月
(17)
12月
(4)
11月
(15)
10月
(5)
9月
(5)
8月
(4)
7月
(4)
6月
(15)
5月
(11)
4月
(10)
3月
(15)
2月
(10)
1月
(29)
12月
(11)
11月
(20)
10月
(12)
9月
(18)
8月
(14)
7月
(13)
6月
(12)
5月
(12)
4月
(13)
3月
(16)
2月
(11)
1月
(15)
12月
(16)
11月
(11)
10月
(14)
9月
(15)
8月
(11)
7月
(19)
6月
(12)
5月
(12)
4月
(16)
3月
(18)
2月
(18)
1月
(34)
12月
(11)
11月
(14)
10月
(9)
9月
(17)
8月
(11)
7月
(23)
6月
(7)
5月
(4)
4月
(4)
3月
(5)
2月
(5)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6)
9月
(4)
8月
(4)
7月
(6)
6月
(4)
5月
(3)
4月
(5)
3月
(4)
2月
(4)
1月
(3)
12月
(6)
11月
(5)
10月
(6)
9月
(1)
8月
(4)
7月
(5)
6月
(4)
5月
(5)
4月
(4)
3月
(6)
2月
(3)
1月
(6)
12月
(3)
11月
(4)
10月
(5)
9月
(3)
8月
(5)
7月
(4)
6月
(4)
5月
(5)
4月
(4)
3月
(4)
2月
(4)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3)
9月
(4)
8月
(4)
7月
(4)
6月
(5)
5月
(4)
4月
(4)
3月
(5)
2月
(5)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2)
9月
(5)
8月
(3)
7月
(5)
6月
(3)
5月
(4)
4月
(5)
3月
(4)
2月
(2)
1月
(4)
12月
(4)
11月
(4)
10月
(4)
9月
(4)
8月
(4)
7月
(5)
6月
(4)
5月
(4)
4月
(5)
3月
(4)
2月
(3)
1月
(5)
12月
(4)
11月
(4)
10月
(6)
9月
(4)
8月
(4)
7月
(5)
6月
(3)
5月
(5)
4月
(4)
3月
(4)
2月
(3)
1月
(5)
12月
(5)
10月
(3)
9月
(2)
8月
(7)
7月
(7)
6月
(3)
5月
(4)
4月
(3)
3月
(3)
2月
(2)
1月
(5)
12月
(3)
11月
(1)
10月
(1)
9月
(3)
7月
(4)
6月
(3)
5月
(1)
1月
(2)
12月
(5)
11月
(5)
10月
(10)
9月
(4)
8月
(3)
7月
(4)
6月
(4)
5月
(4)
4月
(5)
3月
(2)
2月
(4)
1月
(2)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