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哀莫大於心死」,心死是指失戀嗎?你把「心」和「死」兩個字湊在一起是什麼字?「忙」。哀莫大於太「忙」,一「忙」心就死了,忙是我們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忙到沒有時間。我想起馬丁路德講過一句話:「今天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會很忙碌,所以我一定要先禱告。」如果換成我們大概會說:「今天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上帝對不起了,我今天要向你請假,今天沒有時間禱告。」有一句話說:「Life is fragile. (生命很脆弱)Handle with player. (要用禱告來經營)」我們的生命很容易被打碎,所以我們需要常常到神面前,學習怎樣處理易碎的生命,如果一直忙(busy),忙到後來就迷失了,眼睛就看不清楚,茫茫然而失去方向,生命就變成「茫(blur)」。若是眼睛看不清楚,還算勉強可以看,要是再忙下去,不久連看也看不到了,就變成最糟糕的「盲(blind)」了。我們的生命之所以會有問題,就是我們在很忙碌的當中,會慢慢的看不清楚方向,慢慢的什麼都看不到,我們就在我們很忙的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好像拿著一支柺杖,試試右邊,碰碰左邊,不曉得應該往左或往右都搞不清楚,怎樣處理這樣的情形呢?當然要對付的就是這個「忙」。
第二個在安靜的當中被神再次更新的經驗,這個人叫作以利亞。以利亞有一個很奇特的經歷,列王記上十九章11~12節:「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他先是轟轟烈烈,後是悽悽慘慘,這是以利亞的經驗。他為了耶和華大發熱心,對方有四百五十個先知,他一個人單刀赴會,然後跟他們拼,最後拼贏了,把對方的假先知都殺掉,可是國王的老婆不高興,因為那四百五十個是她養的先知,所以皇后耶洗別就派人去警告他說:「明天我要殺你」,以利亞這下子垮了,四百五十個人他不怕,一個女人…有時候一個女人比四百五十個男人還厲害。以利亞嚇到了,他就逃命,逃到後來他覺得皇后的勢力太大,自己逃不掉,心想反正一定要死,就向神求死,神說:「你太累了,忙的太累,不要這樣,給你吃些東西,睡覺休息。」然後他再跑到一個山洞裡面,神在那裡給他東西吃,給他水喝,讓他睡覺,等到他休息夠了之後,神讓他有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就是有颱風,地震和大火,在山崩地裂的時候,他什麼也沒有聽到,這一切都過去了,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以利亞在很安靜的當中聽見聲音(請留意),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外面的聲音完全不見的時候,他聽到一個聲音,中文不知道如何翻譯,就把它翻譯成「微小的聲音」,其實原文翻成英文最好的意思是「沒有聲音的聲音」,我想這是描寫默想最貼切的意思―Voice of silence,什麼聲音都停止之後,你會聽見很小很小的聲音在你心裡面,那是聖靈的聲音。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查列王記上,在那個聲音裡面,神對付以利亞的驕傲,對付以利亞的絕望,神讓以利亞再次重新得力,讓他有往前服事的力量。你在生命服事當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形,好像碰到瓶頸不曉得怎麼辦的時候,你要記得以利亞是在安靜的當中,在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候,再一次被神更新。
默想可以帶來什麼祝福嗎?你在默想的時候可以跟神親近,跟神親近的祝福,雅各書四章8節:「你們要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昨天我到馬偕醫院參加「醫學倫理研討會」。當中談到安寧死,談到安樂死的議題,很有意思,我學了很多,其中有一位我們台大的學妹,後來她在成功大學醫學院當護理系的教授,叫作趙可仕。我想她對台灣的醫學倫理界相當有貢獻,他講到Viktor Frank及德國哲學家Karl Jaspers,他提到人在將近死亡的時候,要怎樣照顧他最好,怎樣陪他走最後一段路最好,提到一個觀念:就是「什麼叫作人的靈性?」講到最後其實就是兩個字―關係與關連。當人要離開世界以前,能夠把他跟上帝的關係,他跟所有愛的人的關係,他跟周圍東西的關係,他跟自己的關係,能夠弄得很和平,那樣的人叫作「好死」。死得很平安,沒有遺憾。與人之間有關係,並且在衝突、懷恨的關係中,能夠做適當的處理。當人跟神之間,人跟人之間能夠建立親密的關係,我想那是最重要的恩典和祝福,那也是默想能夠帶給我們的,在默想的時候可以去體會,是「體會」,不是只有瞭解,是去「體會」什麼叫作跟神親近的恩典。英文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作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操練神的同在)。一個人能夠給別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自己,就是My presence(我的同在),My total presence(我完全的同在),不是人在心不在。你能夠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你下班之後有一段時間陪他玩,跟他完全在一起,頭腦不再想別的事情,就是注意力在他的身上,跟他在一起,這樣的同在,是最大的恩典,最大的懷念,這是默想第一個恩典,讓我們去操練,跟神親近所帶來的甜美。
2.傾聽神音
在什麼都安靜,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的耳朵就開通了,當沒有聲音的聲音(Voice of silence)要跟你講話的時候,你聽的清楚,你聽的到,這個叫作「聆聽神的聲音」。這是默想的好處,聖經中主耶穌反覆講過很多次,在啟示錄對七間教會都講過這句話:「有耳朵可聽的,就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當聽」這表示有很多人應當聽,卻沒有聽,或是聽了,但馬耳東風,兩個耳朵右耳進左耳出,也就是說,在你的腦海當中留不下半絲的回憶,沒有聽「進」去,而是聽「過」去。聽要能「進」去的話,需要做一個動作,就是默想。當你聽到時,就把它放在心裡面,做一點默想,不是聽「過」去而已,是要能聽「進」去。傾聽,是禱告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各位還記得「禱告的手」嗎?有讚美、感謝、認罪、代求、祈求…,而手掌呢?手掌的部分就是傾聽,那是默想要給的操練,所以在默想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在神面前完全的安靜,什麼都不想,我們要聽神的聲音。
剛才我們讀的聖經說:「聖經是上帝的聖靈所默示教導的一切」,所以這本聖經是我們信仰及生活唯一的歸準。我們的生活,基督徒的信仰,基督徒的價值觀,不是按照一般社會的標準,不是按照一般的人或學說所說的,而是根據聖經,這是宗教改革時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回歸聖經(Back To The Bible)。因為當時的教會已經離開了聖經的教導,好像當時的天主教賣贖罪券說:「你犯罪不要緊,只要你買教會發行的贖罪券,買的愈多,積的功德愈多,上帝的赦免就愈大,你的罪過就可以一筆勾消。」這是不合聖經的,當時教會信徒的信仰和生活是離開了聖經的,因此宗教改革家指出要回到聖經,因為聖經是我們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唯一歸準。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不是人的思想想出來的,是上帝感動很多人,用不同的語言寫出來的。在新舊約聖經裡面,我們看到至少有三種語言,在舊約裡面是用希伯來文,是猶太人當時已經在用的,新約是用希利尼文(希臘文),是一些當時猶太人所用的方言(ALAMIC)。所以當我們讀聖經的時候,知道上帝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用幾十個作者,在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語言背景,來啟示他的真理給世界的人瞭解。所以聖經這本書,不是一般人想出來寫成的,它已經經過好幾千年的歷史,但是聖經的主軸是前後一致的,沒有改變,所要傳達的都是一樣的真理,因為這是聖靈所啟示的。既然是這樣,我們該怎樣研讀了解聖經呢?為什麼我們讀經感覺到很吃力,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方法,今天我要介紹幾個要點,讓我們正確的來了解聖經,我們不是只有讀聖經,算自己讀了幾遍、讀多少而已,是讀聖經的時候是否正確的抓住它的含意,那是更重要的。好像你讀一本書,你讀了十遍,但是你不明白裡面的意思,沒有正確了解書本裡面的真義,那你是白讀了,你天天讀聖經,但是你卻沒有正確的了解聖經,沒有正確明白聖經的意涵,那是白讀了,那我們要怎樣來讀聖經呢?
每一天自己靈修,我不厭其煩的鼓勵大家跟著教會的讀經進度,三年就可以把聖經讀完一遍,如果你真的很忙,你很快的把當天的部分唸完,差不多五分鐘到十分鐘,把你覺得聖經當中跳出來的某一金句(醒目Catch your eye),再花一點時間默想那節金句,然後我抓住那節金句,跟神作一個小小的禱告。如果你拿到教會發每日靈糧日誌,上面就是要你把該句經文抄下來,接著就把你的禱告或感受寫下來,該句經文就是知識,而你所禱告的就是智慧,也就是今天神對你講的話,你就向神禱告回應,表示我願意照著去做,求你幫助我,如果你每天有這一點點的操練,你與神的關係會愈來愈親密,而且你的生活會看見神在改變你,愈來愈有主榮耀的生命。「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我倚靠你。」(詩143:8)有些人是晨更,有一些人是晚更(睡前靈修),相對於晨更來說,晚更的獲利比較少,晨更獲利比較多,因為晚上已經精疲力竭,聖靈若要給你什麼感動,你也已經耳朵鈍了,眼睛也模糊了,晚更是可以的,但所得到的祝福和恩典就比晨更少。當你睡了一覺醒來頭腦最清醒,可以有一點時間在神面前安靜,同樣是花五分鐘,我想早晨的靈修效果會比較好。也因為要晨更,你的起床或上班的時間就要有一些調整,為了要有靈修,你必須要提早十分鐘起來。試試看,決心開始你的靈修生活,為了早晨可以花一點時間安靜來親近神,從神領受祝福,提早幾分鐘起來晨更,看看你的生命會不會體驗到,神要給你的恩典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