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同工(coworker) -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和平快報 :
Home » »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同工(coworker)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同工(coworker)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 下午4:18

講題:同工(coworker)
經文:哥林前書第三章9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I.引言:陪伴分享與培育造就

聖經中所指的「同工」,乃是「與神同工」之意。這可以是擔任教會的長老、牧師、執事之職,也可以是什麼職分都沒有,仍願意與神同工。同工要做什麼呢?使徒保羅用比喻讓我們知道同工有兩件事情要做,第一個比喻:「種田要從耕地開始,需要澆水、撒種、除草…」,除了要做很多的事情,也要學習「等待」,等待種植的植物長大、開花結果。保羅說:「你們就是上帝所做的田地。」因此,同工要努力地讓教會裡的弟兄姊妹開出美麗的花朵,他們的生命結出榮耀神的果子、福音的果子。第二個比喻,保羅又說:「我們是蓋房屋的」,就像蓋這間禮拜堂,需要很多同工,有綁模的、綁鋼筋的、灌水泥的、裝潢的、設置電器…等等很多同工,大家只有一個目的,把教會蓋好,將來可以在這裡敬拜上帝,使神願意在我們當中彰顯他的榮耀。所以,我們當同工的,除了耕耘、建造個人可結出好果子的環境,還要建造一個神願意同在的教會,這就是選長執的目的。

今年二月獻堂禮拜後,我向小會提出退休申請。長老教會有一個規定,主任牧師辭職時,全體牧師都需一起總辭,因此,兩年內四個牧師會同時離開和平教會。為此,小會員開始向主禱告,尋求在牧者交替的情況下,如何使會友仍能同心合意地聚集、推展教會事工。於是,小會員發現,首要之事,即是讓大家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教會的,生活上所遭遇的事情有人瞭解與陪伴。之後,長老、執事們一起觀賞一部影片「幸福的麵包」。其內容要表達的即為   生活中有人分享、有人陪伴就是幸福。這也是牧師團隊離開和平教會前的重點事工,但是要讓和平五百多個人都幸福,是個挑戰。

近期,教會辦公室人員調查來參加主日崇拜者人數,計有八百七十二人;參與團契小組的人數,約為四百八十三人。所以,相對尚未加入團契者,應為三百三十九人;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五,比2005年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成長了將近一倍;但仍然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僅參加禮拜。如果只是來主日禮拜,比較難有幸福的感覺,因為家裡發生的事情,並無人知曉,就無從關心與陪伴。我自己參加三個小組,組員們知道我們家所發生的事情。通常我們不可能向所有人分享自己家裡的事情,在小組裡才有時間、機會讓其他弟兄姊妹更認識自己,為自己的難處代禱,這就是有人陪伴、分享的幸福。所以,我非常希望每個和平人都有自己的小組,但是我們的困難是找不到小組長,沒有人願意當小組長,所以培育、造就小組長也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2010年的我們教會組織圖(下圖),有四個牧師,一個牧師負責牧養三個部,每一部有一個長老,所以總共有十二個長老負責治理教會,每一個長老還需牧養一些執事、作為該部門的同工,執事之外也有另外邀請一些核心同工一起來參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部門工作輕重不一,彼此的協調與合作有些困難。

因此,我們在2012年稍作調整,耶穌基督仍然是我們的根基,「禮拜部」跟「聖樂部」成「崇拜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關懷」跟「小組」合成「關顧委員會」,由何牧師負責;「教育」跟「青年」合成「培育委員會」,由曾牧師牧養;「宣道」跟「社區」合成「外展委員會」,由李牧師負責牧養;「行政、總務、財務、資訊」則合成「會務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

但是,即使經過這樣的調整,我們還是發現各部門之間要合作有些難度,加上我們想要強調幸福感,所以還是需要改變。這次把重點放在「陪伴」與「培育」上,我們將五個委員會重新整合成四個體系,將行政跟財務合併成行政部,總務跟資訊合併成一部,這樣是會務體系;崇拜、聖樂、社區、宣道則是保存在事工;牧養則分成陪伴、關顧,以四十歲以上和四十歲以下做區分,另外還有小組跟裝備上的區分,耶穌仍然是我們的主宰與根基,牧師就集中在陪伴跟培育的事工,也因為多了一個開拓體系,所以從十二個長老變成十三個長老,除了長老與執事之外,也一樣會另外再邀請核心同工一起配搭服事。

II.耶穌造就彼得

1.呼召三次

今天就是要選舉執事候選人,總共要四十八位,選出來之後也要栽培這些同工,讓他們有信心參與上帝國的服事。聖經上有兩個範例,一個是上帝怎樣栽培彼得、一個是巴拿巴如何培育掃羅。耶穌基督呼召彼得三次,最後一次才成功。第一次是彼得在抓魚的時候,耶穌邀請他捨網來跟隨他得人,彼得當下就捨了網跟隨耶穌,這就是暫時先捨下自己原本的工作,來跟隨主。只是不久之後又回去打魚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太4:18-20)

第二次耶穌再碰到他時,那天彼得一直打不到魚,於是耶穌幫助他,彼得因而發現耶穌不是普通的人,也發現自己是罪人,以致不敢與耶穌同工,所以對耶穌說:「你離開我吧!」但是,耶穌原諒他,並再一次的邀請他一起得人,這一次彼得不只把網子放下來,還捨棄了一切所有的。「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 『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8-11)

第三次是在耶穌復活以後。彼得在耶穌被抓時三次否認耶穌,現在耶穌復活了,沒有因為彼得過去的失敗就放棄他,反而再一次邀請他,問彼得是否願意愛他,彼得回答耶穌,他信心不夠,耶穌說:「只要你願意愛我就夠了。」於是耶穌將小羊交給彼得牧養,並告訴彼得年老時,將會如何死,且榮耀神。「『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18-22) 所以被神呼召來當同工,不只是要捨網、捨物,甚至要捨命。將來我們所選出來的執事,一定需要將他生命中的一些時間空出來,也可能是需要捨棄一些事務,才能服事上帝。

2.轉化恩賜

再者,耶穌告訴彼得可以運用抓魚的能力拿來得人。像我,原本是精神科醫師,耶穌叫我用照顧病人的方法轉化用在陪伴會友的事上。以前看診時,專心聽病人說話,找到問題,為他治療。現在則注意聽會友說話,找到問題,想辦法幫助他們。同樣,如果你是老師,以前是把知識教導學生,現在一樣教導慕道友認識上帝;如果是商人,以前是用各種行銷手法把賣東西,現在就是用各種行銷手法傳福音。如此,我們便可以把上帝本來賜給我們的恩賜發揮出來。

3.肯定責斥

第一次耶穌遇見「西門」,將他改名為「彼得」。第二次耶穌遇見彼得,要他將捕魚的本事轉化來傳福音。但是,接下來就不容易了,一個人不論是否跟隨耶穌,都有某些優點與缺點。所以,事情有時候會做對,但也會做錯的時候。做得好時,大家非常樂意拍手鼓勵,但是做不對時,誰願意當那個壞人,去指正他?在教會這件事更加困難。耶穌是我們很好的榜樣,他對彼得既願意肯定他、鼓勵他,也願意指正他。

例如,有次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彼得看見了,也想跟耶穌一起走在海面上,耶穌肯定他的渴慕,所以讓他一起走,但是彼得卻在海面上時,轉眼看風浪,以致信心不夠,掉進海中,於是,耶穌責備他的信心不足。在這件事上,彼得得到耶穌的肯定,但也得到耶穌的斥責。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28-31)

又一次,耶穌問門徒他是誰?只有彼得勇敢地回答他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就囑託了他天國的鑰匙。「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接著,又告訴門徒上帝的兒子來到世界上的原因,他說:「上帝的兒子需要被吐口水、背鞭打、被虐待、被掛在木頭上三天然後復活。」彼得聽了很害怕,不希望這樣的事臨到耶穌,耶穌卻對他說:「你這個擋路的,退到一旁去吧!」所以,在同一時間,彼得得到肯定也被斥責。「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太16:22-23)

其實我們也需要有人這樣鼓勵、指正我們,在服侍中我們也會做錯。但是奇怪的是,在工作上,我們比較能夠接受別人的指正,而在教會面對指責,就會覺得自己既是花錢、又花時間,還要被指責,而感到心裡不暢快。其實連牧師也需要被指正,而且被指出錯誤時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對方是因為愛自己,才會指出自己的錯誤。我們在教會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希望我們也願意彼此來指正、鼓勵。

4.使命託付

當耶穌肯定彼得時,把天國鑰匙交給他,「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26:18-19)這不是要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綑綁撒旦的作為,及釋放被撒旦綑綁的人,這是一個「託付的使命」。

III.巴拿巴造就保羅

1.冒險支持

保羅原名掃羅,本是一個以捉拿基督徒出名的人,不只在耶路撒冷,甚至請當局授權,到各地搜查基督徒,因此大家非常懼怕掃羅。當掃羅追殺基督徒到大馬色時,因耶穌光照他後,變成基督徒。當他回到耶路撒冷,表明自己成為基督徒了,大家擔心他是來當間諜,好把大家抓起來,所以,並沒有人願意理他或相信他,但聖經說僅巴拿巴相信保羅是真的悔改,並且願意為他講話、為他冒險。「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把看怎麼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6-27)

當教會選執事時,如果是一個離過婚的人,且他有能力,我們是否願意選他?還是認為一個連家庭都處理不好的人,不應該被選?曾經逼迫基督徒的保羅,因為巴拿巴願意給他第二次機會,所以,才會留下新約聖經中許多的書信。巴拿巴知道保羅曾經做得不好,但是他是真心地悔改,就該給機會、接納他,不要曾經的失敗,就對他蓋上一個永不錄用的印章。
2.發揮恩賜

保羅因著巴拿巴的保證,可以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接受,但卻一直沒有服侍的機會,於是回到故鄉大數,重新做原本織帳棚的工作。爾後,耶路撒冷教會知道有基督徒傳教到安提阿,便派巴拿巴去安提阿教會,查驗他們所得的教導是否正確。到了安提阿,巴拿巴發現需要同工協助,一起牧養教會,便從巴勒斯坦走路前往大數,想找保羅來協助他。這路程大約是現在以色列到土耳其的距離,非常遙遠,只因巴拿巴看準保羅是個很有潛力的人,並將他帶到安提阿。「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徒11:25-26)

爾後,因為安提阿教會成長很快,上帝要他們往外去傳福音,聖靈就差遣巴拿巴和掃羅出去做福音開拓的工作。在過程中,巴拿巴發現保羅的能力比自己好,不但沒有嫉妒、不滿,反而將領導的權力交給保羅。「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羅同在。士求•保羅是個通達人,他請了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上帝的道。…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7, 13)

3.配搭服侍

當保羅與巴拿巴一起融洽地在安提阿服事,使得教會越來越興旺,以致外人以基督徒來稱呼安提阿教會的人。「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 26)後來牧養的安提阿教會,發展得越來越大,當中有多位的先知、教師。當上帝感動他們進行開拓事工時,聖靈說:「要派巴拿巴及掃羅出去。」所以,不論是牧會還是宣道,巴拿巴都願意與保羅一起服侍。「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1-2)

4.處理衝突

在教會,牧師之間或是牧師、長老、執事之間,發生衝突是必然的事,不過,重要的是如何將衝突處理得合適。在聖經中也提到巴拿巴和保羅發生衝突,甚至因而拆夥、分道揚鑣。起因是巴拿巴跟保羅開始宣道時,帶著小同工馬可一起去。但是他卻在中途離開,使得保羅之後就不願意再給他一起服事的機會。為此,保羅與巴拿巴意見相左、爭執不下,巴拿巴只好帶著馬可,獨自往居比路去傳福音,這位馬可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而保羅則帶著西拉同去宣道。「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徒15:37-40)從後來的記載中,可證明巴拿巴的決定是對的,而馬可因巴拿巴的接納、帶領,而有很大的成長,之後保羅甚至需要馬可的同工。

另一次衝突與吃飯有關係。猶太人跟回教徒一樣不吃豬肉,他們非常遵守飲食上的律法,因此吃飯時,猶太人與外邦人總是各坐一桌。但是彼得曾經從上帝得到啟示,知道耶和華所潔淨的不可視為不潔,所以當他到安提阿時,也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只是他一聽說雅各也來一起吃飯時,他竟遵循猶太傳統,與巴拿巴另開一席,因此保羅就批評他們,這種行徑對外邦人是很大的污辱。「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這次巴拿巴自知有錯,所以沒有任何辯解。這一點令人非常欽佩,面對正確、該做的事上,巴拿巴據理力爭;而在自己做錯的事情,他願意認錯、虛心受教,即使責備自己的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胸襟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IV.屬靈的功課

1.禱告與揀選

當耶穌基督要挑選門徒時,他整晚禱告,天亮後挑了十二個人做為門徒。「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當我們要選長老、執事時,是不是也該好好地禱告?我們不是「民主」的教會,是「神主」的教會,我們不是選自己喜歡的、名氣大的,而是要選上帝所呼召的。所以,我們需要禱告,透過聖靈的感動來圈選,神呼召的那個人,也因我們的揀選,而肯定上帝的呼召。

2.同在與差遣

耶穌選十二個門徒後,做了兩件事,第一是要門徒常跟自己同在。「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3-14)「同在」就是住在一起。在過去的時代,學功夫、當學徒就要住到師傅家,從砍柴、挑水、煮飯開始,不只學專業,還學師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處事,這是一種完整的學習。但是現在有學校,使我們專業的學習與生活的學習分開了,只能學到專業。為了再有這樣完整的學習,有些神學院要求學生住校,老師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這樣除了神學知識之外,也才可以學到屬上帝的生活方式。

當門徒與耶穌在一起,就有陪伴的幸福感,可以彼此分享、關懷。但這樣也會有問題,因為關係太好而不想分開,甚至容納不了新人,牧師稱之為「團契炎」、「小組炎」。所以,耶穌不只請他們來與自己同在,還分開他們,差他們去傳道。所以教會的同工應該要有這個意願,願意彼此分享,當小組越來越大之後,願意分開變成兩個小組,讓新朋友進到小組裡面。所以需要同在,也需要分開,這兩個需要同時進行,同在可以「享受幸福」,分開則是「分享幸福」。

3.公義與恩典

保羅最後還是承認巴拿巴的作法是對的,「恩典」還是比「公義」重要,當保羅被關到牢裡,將要死之前,他寫一封信給歌羅西教會,「 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你們就接待他。)」(西4:10)保羅變成一個推薦馬可的人,甚至到後來還希望有人將馬可帶來他身邊,「獨有路加在我這�。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譯: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可見得應該給失敗的人第二次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重新被造就成為上帝很好的僕人。

V.結論:陪伴分享得幸福培育造就可託付

我們希望教會的每一個弟兄姊妹都有人陪伴與分享,更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栽培、造就更多同工的教會。

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你到世上來,不只要呼召人成為你的信徒,你還希望呼召人成為你的同工,主!請幫助我們願意成為你的同工,讓我們也願意來栽培更多的同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更多的來陪伴、分享,可以造就別人,也願意接受別人的造就,這樣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
由 Blogger 於 10/12/2013 04:18: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Share this article :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講道篇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